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要来!还没等到固体电池+车友惊呼油车只剩最后一口气了,电动车时代将全面到来!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4%,其中比亚迪贡献了296.4万辆。从今年1-5月的上险量看,海鸥以16.1万台领跑A0级纯电,而宋PLUS DM-i则拿下PHEV月均4.3万台。市场已经被新能源牢牢占住,但是续航焦虑仍然困扰着超过37%的准车主。
留言区里点赞最高的一句是“大家买车别着急,再等上20年,比亚迪第88代刀片电池技术将诞生”。92个赞背后是用户对迭代速度的调侃,也是对现有技术门槛的信心不足。作为售后技术工程师的我在一线摸爬4年,更在意量产节点。比亚迪供应链人士透露,二代刀片电池已完成A样试制,计划2025年二季度随仰望U7首发,搭载车型起售价预计52万元左右。
先看指标。能量密度由首代的140Wh/kg提升至190Wh/kg,整包体积利用率提升38%。以唐EV现有82.56kWh电池为例,同尺寸换装二代刀片后电量可做到114kWh,NEDC等效续航就能摸到1000km门槛。看到这组数字就知道,比亚迪把“续航焦虑”这个词挤压到边缘,但并未简单堆料,而是把成组效率从61%抬高到71%。
竞争对手也不弱。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宣称整包255Wh/kg,但首批量产麒麟NMC系统能量密度仅180Wh/kg;特斯拉4680实测包能量密度在171Wh/kg上下。二代刀片并未坐稳行业第一,却把安全性参数拉得更满。-30℃冷启动保持80%放电功率,针刺后50秒表面温升不超46℃,这一指标比首代再降4℃。从个人经验来看,低温安全远比高温热扩散更考验正极配方。
高压平台同样关键。比亚迪今年7月将试产1000V SiC碳化硅平台,配合二代刀片可实现350kW峰值充电功率,10分钟补能500km。评论区另一条“充电10分钟,比闪电还快”有57个赞,看似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我在测试场实测汉EV荣耀版,750V架构下5%到80%耗时28分钟。如果把电压拉到1000V,理论时间可压缩到14分钟,对比广汽昊铂Hyper GT的18分钟仍占优。
有人担心成本。根据比亚迪弗迪电池规划,二代刀片加入纳米级包覆磷酸铁锂后,材料成本下降12%,整包制造费用下降15%。换算到整车,电池单瓦时成本有望跌破0.55元。热评里有人说“最实在的是秦将混动从7.98万降到4.98万”,这句话拿到刀片新包同样适用,成本降幅最终会体现在指导价。
既然谈到混动,dm-i5.0同样值得一提。1.5L高效阿特金森引擎压缩比提高到17.5:1,发电效率来到46.5%,与新EHS电机耦合后WLTC馈电油耗预计仅1.9L/100km。城市通勤五天一充一箱油跑1800km,对油车冲击不言而喻。难怪热评里有人感慨“突然发现荣耀版不香啦”,24个赞背后其实是对新平台期待的投票。
行业视角再放远一点。2023-2024年,欧洲BEV销量增速降到13%,美国仅7%,而中国依旧保持29%高位。比亚迪要打国际牌,刀片二代+高压平台是入场敲门砖。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四月比亚迪出口37.5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泰国和巴西占到52%。高温高湿地区对电池热管理要求更苛刻,安全升级的市场价值甚至超过续航。
风险同样存在。磷酸铁锂体系想进一步突破200Wh/kg并不轻松,三元高镍仍有后手;固态电池若在2027年前准商业化,比亚迪二代刀片的优势周期可能被压缩。有观点认为,宁德时代M3P和特斯拉4680衍生版正在快速爬坡,届时能量密度劣势会重新出现。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二代刀片领先周期大概率在3-5年,不排除加速升级的可能性。
油车真的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吗?乘联会统计,今年1-5月传统燃油狭义乘用车销量还有330万辆,同比下滑9%,但并未断崖式下跌。燃油车依旧靠低成本通勤和残值稳定留住部分用户。技术没有永远领跑,只有持续更新。就像热评第三条写的,“科技不停在进步,需要时该出手就出手”,换电也好,大电池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真需求。
最终评价:二代刀片把磷酸铁锂做到了190Wh/kg,百千瓦级快充时间压到14分钟以内,安全指标再抬一档,配合1000V平台和dm-i5.0,确实让对手压力骤增。比亚迪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对于即将到来的二代刀片时代,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