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估计是挠破了头。
你说这小米SU7,亮相时那叫一个声势浩大、鞭炮齐鸣,恨不得把“傲视同侪”几个字錾刻在车壳上。
结果呢?
好景不长,就接二连三地出岔子。
先是几位豆蔻年华的少女,驾着小米SU7,在高速上遭遇不测,香消玉殒。
紧接着,又被扒出SU7 Ultra的引擎盖开孔“形同虚设”,简直是大型人设崩塌现场。
就说这开孔引擎盖,雷老板当初可是对着镜头一顿猛夸,说这玩意儿是空气动力学的精髓,和寻常引擎盖不可同日而语。
结果呢?
网友一测,嗬,连张纸片都吹不动,敢情这四万多的选装费,就买了份寂寥?
更让人觉得“味儿不对”的是,小米的补救措施。
改配?
成,您就候着吧。
补偿?
区区2000积分,打发叫花子呢?
敢情消费者掏了真金白银,就换来一堆数字代码?
你说这事儿,摊谁身上能舒坦?
当然,小米也不是尸位素餐。
你看,国家重拳出击,整治新能源汽车智驾虚假宣传,直接封杀“智驾”这词儿,这背后,多多少少也跟小米SU7的事故脱不了干系。
但关键是,这临阵磨枪,是不是有点为时已晚?
所以问题来了,小米造车,究竟是功成名就,还是折戟沉沙?
如果单看销量,那小米堪称一战告捷。
月销直逼3万,这数据放眼整个汽车圈,都够炫耀一阵儿的。
雷军也曾放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小米杀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确实赶上了风口,加上之前手机业务积累的受众和经验,初期爆红也算情理之中。
但造车这事儿,单凭营销和噱头,又能走多远?
高性能车,可不是光靠纸面数据就能唬人的。
正如里所言,SU7的数据看着花团锦簇,但真到了赛道上,连职业车手都诟病刹车拉胯。
高性能,要的是底盘、刹车、电池管理,方方面面都要精益求精。
而且,智能驾驶这块,小米SU7的表现也着实让人提心吊胆。
易车网的AEB测试,直接敬陪末座。
这可不是儿戏,安全问题,永远是汽车的红线。
说白了,小米想把玩转互联网的那套搬到造车上,想用手机的套路来征服汽车市场,现在看来,有点托大了。
互联网讲究的是速度和迭代,但汽车行业,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夫,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
有人或许会说,小米SU7的事故,是不是有点被妖魔化了?
毕竟,其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曾遭遇过类似的窘境。
这话不假。
但关键在于,小米之前给自己塑造的人设,是“亲民”、“坦诚”。
如今呢?
开孔引擎盖不导风、马力遭封印、智驾频频失灵,这桩桩件件,都在自打嘴巴。
消费者不是容不下犯错,而是无法忍受被蒙蔽。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说过,造车是长期主义。
造车比拼的,不是一时的风头,而是长久的耐力。
小米想要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光靠炒作和花招,那肯定行不通。
得脚踏实地地把产品打磨好,把安全放在首位,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芳心。
归根结底,造车这门生意,远非易事。
别看现在SU7卖得风生水起,但倘若后续问题层出不穷,口碑一落千丈,那之前的努力,恐怕就要付诸东流了。
小米,着实要好好掂量掂量,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