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牛朝阁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好消息不断——蔚来建立中东北非团队;理想进军中东、拉美、亚太市场;小鹏旗下多款车型海外预售;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零跑牵手Stellantis集团建立合资公司,销售网络铺向欧洲……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然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的背后,也面临 “成长的烦恼”——产品、品牌成功走出国门,但相关标准未能同步输出。
标准走出去,是关键一步
机遇在前,要巩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优势,“中国标准”能否走出去,正是其中关键一环。
实际上,汽车实现出口,优质的产品是基础,同时还要满足目标市场的产品认证,就是所谓的“准入证”。不同市场对于进口汽车往往有着不同的标准要求。
举例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市场,需通过欧盟整车型式认证等严苛认证流程,涉及安全、环保、能效等数百项技术指标。据报道,仅一款车型进行E-Mark认证,样车试验费用一般为1.5万欧元左右,公告费用也在1万欧元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业内也有观点认为,受限于标准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尚未大规模进入部分市场的重要原因。
“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路线、市场渗透率方面,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还得要根据目标国做出适应性调整。当前,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涵盖车辆设计、检测认证等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势在必行。”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告诉本刊记者。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亦对此表示认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领先优势,但多数国家却并未直接采用中国标准,仍坚持本土认证体系。这和过往燃油车时代形成对比,彼时我国主要通过引进转化欧洲标准实现技术接轨。”张翔说。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标准认证中心主任夏国强此前表示,面对海外市场需求,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关键离不开政策标准的基础支持,未来提升汽车出口效率的关键在于标准体系的统一。
销量提升与标准出海互相成就
汽车工业已有上百年历史,国际汽车标准差异本质上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具体体现。标准输出意味着掌握产业话语权,这已在燃油车时代得到印证。举例而言,在燃油车时代,德系车、美系车、日系车,就曾分别带动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日本标准成为主流。
各国标准制定普遍遵循“本土利益优先”原则,中国的汽车标准进入全球市场,很难改变原有的规则,但新能源汽车是个机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向记者表示,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占据显著优势。而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也是个机会。
郑赟认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标准 “出海” 可分为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第一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技术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但在检测标准方面,“入关”时还存在障碍。
问题的关键在于销量。郑赟认为,销量可作为衡量不同阶段标准推广成效的重要指标,销量上去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也将随之推进。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出口总量约为200万辆,当销量提升至800万至1000万辆规模时,你再回头看新能源汽车中国标准的影响力,那将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郑赟说。
在郑赟看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走出去,要与销量提升互相成就。“走出去”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年出口量达到300万至800万辆。第三阶段则以出口量突破800万辆为标志,且在部分目标市场渗透率能达到30%以上,届时新能源汽车中国标准将在全球市场具备强大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郑赟透露,当下众多中资检测公司正积极探索检测机构的出海策略。现阶段,业务更多落地在服务侧,例如为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提供各类业务支持。他认为,随着这些检测机构在海外不断发展壮大,将逐步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工作,进而提升新能源汽车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标准已经初显影响力”。
郑赟建议,推动新能源汽车中国标准“出海”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与目标市场的政策制定部门、检测机构及当地主机厂进行充分互动、沟通,深入了解当地需求与标准差异;第二步,紧密配合中国新能源车辆出口节奏,以产品出海带动标准影响力提升;第三步,聚焦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优势领域,先导入,再深入,以点带面实现中国标准的深度渗透。
“像拧螺丝一样,一步一步将中国标准推广出去。”郑赟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