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DM技术登清华教材,中国混动改写全球节油标杆

最近,一件看似在汽车圈和教育界的小事,却在普通人中间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说的是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技术,又一次登上了清华大学专业教科书的封面。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上个封面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比亚迪DM技术登清华教材,中国混动改写全球节油标杆-有驾

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清华大学是什么地方?

那是我国理工科的最高学府。

能被它的教科书收录,并且是放在封面上当“门面”的技术,四年里还来了两次,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品味一番。

这件事情得从头说起。

时间回到2021年,那时候大家对混动汽车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日本品牌的技术路线上。

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协作,谁也不能完全当主角,系统比较复杂,核心技术专利也被牢牢掌握在别人手里。

当时,比亚迪推出了它的第四代DM混动技术,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反常识”的创新。

他们没有在发动机上拼命做加法,反而做了减法,把传统混动系统里一些复杂的传动部件给拿掉了。

这个做法的核心思路,用大白话讲,就是重新给发动机和电动机分配工作。

在比亚迪这套系统里,电动机被扶正,成了绝对的主力。

我们日常开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比如在城市里走走停停、起步加速,都是电动机在干活。

因为电动机反应快,体验平顺又安静,效率还高。

那原来的主角发动机呢?

它的角色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发电站”和“高速巡航助理”。

比亚迪DM技术登清华教材,中国混动改写全球节油标杆-有驾

大部分时间,它不再直接费力地去驱动车轮,而是在自己最舒服、最省油的状态下安安静静地发电,把电能存到电池里,供给电动机使用。

只有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匀速行驶这种它最擅长的场景下,它才会偶尔直接驱动车辆。

这么一调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整个动力系统的结构变得更简单,运行起来的能量损失也更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车子开起来像纯电车一样安静顺滑,同时油耗还特别低,又没有纯电车的里程焦虑。

这种“以电为主”的设计思路,可以说彻底颠覆了当时行业内对混动技术的普遍认知。

正是因为这种开创性的思路和实实在在的效果,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认为,这代表了汽车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值得未来的工程师们学习,于是,它在2021年第一次登上了教材封面。

如果说第一次上封面是靠着巧妙的构思和架构创新,那么时隔三年,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再次登上2025年新版教材封面,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极限突破了。

2024年,比亚迪发布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的数据: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

这个数字是什么水平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在它出来之前,市面上主流的混动车型,亏电油耗能做到4升以内,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水平了。

而比亚迪直接把这个门槛拉到了“2时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进步,而是一次技术代差级别的飞跃。

这意味着,在不充电、只加油的情况下,一辆家用轿车的油耗甚至比很多摩托车还要低。

算下来,一箱油加上满电,综合续航可以达到惊人的2100公里,这对于经常需要跑长途的用户来说,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那么,这个近乎极限的2.9升油耗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一次,比亚迪除了继续优化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这些硬件外,还引入了一个更聪明的“大脑”——人工智能(AI)能耗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不再是死板地执行预设好的程序,而是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司机”。

比亚迪DM技术登清华教材,中国混动改写全球节油标杆-有驾

它能通过网络数据,提前知道你接下来要走的路是上坡还是下坡,是拥堵还是通畅。

比如,它预测到前方有一段长上坡,就会提前让发动机多发一些电,为爬坡做好能量储备,避免到时候因为电量不足而让发动机在高负荷、高油耗的状态下工作。

它还能学习和适应驾驶者的开车习惯,结合当天的天气、温度等因素,实时地、智能地去调配每一滴油和每一度电的使用,确保车辆始终运行在最经济、最高效的状态。

这种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是第五代DM技术最核心的突破,也理所当然地再次获得了学术界的最高认可。

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走的是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我们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来吸引国外品牌建厂,希望从中学习到核心技术。

但现实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别人是不会轻易给你的。

我们的教科书上,分析的案例大多是国外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而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顶尖大学的课堂上,开始把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作为标杆案例来剖析和研究。

这标志着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从一个学习者、模仿者,真正成长为了一个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创新者。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技术引领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它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技术更先进、使用成本更低的汽车产品。

而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它证明了只要坚持长期的研发投入,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甚至做到全球领先。

当未来的汽车工程师们,在清华的课堂里学习着比亚迪的DM技术原理时,他们内心建立起来的,将不仅仅是对一项具体技术的理解,更是对中国自主创新的深刻自信。

这种自信,会激励他们未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去创造更多的“中国标杆”。

所以说,这本教科书的封面,承载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荣耀,更是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和民族自信心提升的生动见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