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

现在的新车,中控屏比电视还大,副驾屏能追剧,甚至连方向盘都带屏。但法拉利CEO却泼冷水:“装这么多屏,车企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电视的。”这话一出,直接撕开了汽车大屏乱象的遮羞布。

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有驾

一、车企为何沉迷“屏幕军备竞赛”?


车企对大屏的狂热,本质是一场被资本绑架的科技狂欢。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品牌用17英寸中控屏颠覆传统后,行业迅速陷入“屏幕数量=科技含量”的认知陷阱。某新势力产品经理私下透露,开发一款车时屏幕成本占比甚至超过座椅真皮和悬架系统的总和。这种畸形竞争背后,是供应商的利益驱动——每卖一块屏幕,供应商就能多赚200美元。

更讽刺的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被严重误读。Cox Automotive调查显示,62%的车主购车后从未使用过车载视频功能,但购车时却愿为多块屏幕多付8000元。这种“伪需求”让车企陷入恶性循环:为了证明“科技感”,只能不断堆砌屏幕,而用户实际使用频率却低得可怜。

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有驾


二、屏幕泛滥背后的安全隐患

德国ADAC实测发现,驾驶员操作车载大屏时视线离开路面长达4.3秒——以60km/h时速计算,相当于蒙眼驾驶71米。这种分心直接导致事故率飙升: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数据显示,38%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过度依赖车载智能系统有关。更致命的是,触控操作的误触率是物理按键的7倍,而二级菜单的操作延迟可能让驾驶员错过最佳刹车时机。

屏幕过多还会引发“认知过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实验证实,与车机对话超过20秒,驾驶员对突发状况的反应时间会延长1.2秒。这种延迟在高速行驶时可能酿成大祸,例如2024年北京高速追尾案中,车主因设置导航语音撞上施工车辆。

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有驾


三、法拉利的“反潮流”哲学

在这场屏幕狂欢中,法拉利选择逆流而上。其CEO贝内德托·维尼亚直言:“装太多屏幕只对供应商有好处。”作为半导体行业出身的高管,他深知哪些功能是用户真实需求,哪些只是供应商的“提款密码”。法拉利的解决方案简单直接:车内仅保留10英寸左右的必要屏幕,核心功能通过方向盘物理按键实现,确保驾驶员视线不离开路面。

这种“驾驶本位”理念在法拉利Roma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车采用16英寸曲面全液晶仪表,所有关键信息都集中在驾驶员正前方,而空调、座椅调节等功能通过实体按键操作,确保盲操精准度。副驾虽配备娱乐屏,但行驶中会自动降低亮度,避免干扰驾驶员。

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有驾

四、行业趋势:从“屏幕堆砌”到“精准交互”

法拉利的立场并非孤例。保时捷坚持保留实体按键,认为“物理旋钮的操控直觉是触屏无法替代的”;欧盟计划2026年实施新规,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配备物理控制,否则无法获得五星安全评级。这些信号表明,行业正在从“屏幕数量竞赛”转向“交互效率革命”。

技术发展也在提供新路径。京东方的AR HUD技术将导航信息投射到前挡风玻璃,驾驶员无需低头查看屏幕;柔性OLED屏的普及,让屏幕可以根据需求折叠或隐藏,兼顾科技感与实用性。这些创新既满足了用户对科技的期待,又避免了屏幕泛滥的弊端。

法拉利CEO怒批大屏乱象:车企装这么多屏,是造车还是开电影院?-有驾

法拉利CEO的批评,本质是对汽车核心价值的捍卫。当车企把中控台变成“电视机墙”,当自动驾驶尚未突破L3就强推车载游戏,这场科技狂欢已偏离了“车是用来开的”本质。未来的智能座舱,不应是屏幕的简单叠加,而应是驾驶体验的升华——就像法拉利Roma的设计:让驾驶者手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路面,而所有必要信息,都在触手可及之处。毕竟,真正的驾驶乐趣,永远藏在人与机械的对话中,而非屏幕的光影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