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国产新能源领域,简直就是个“卷”字当头的大熔炉。各家车企卯足了劲儿,恨不得把所有看家本领都亮出来,甚至不惜另起炉灶,弄出一堆新品牌、子品牌来。比亚迪有腾势,长城有坦克,长安推了深蓝,吉利这边呢,则是银河。说白了,都是想换个活法,冲一冲所谓的“高端”,或者至少是提升一下品牌形象和车型竞争力。但这事儿挺微妙的,你说冲高端吧,最终主力销量还得是靠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价位。
所以,当吉利银河亮出它的首款纯电SUV——银河E5,并且预售价定在12.3万到15.7万这个区间时,我心里立刻就打了个问号:它,真的能在这个红海里趟出一条路吗?尤其是在看到它那4615毫米的车长数据时,这个疑问变得更强烈了。
讲真,以银河这个品牌的定位,E5在“面子工程”上是下了功夫的。那个封闭式的前脸,配上银色的银河LOGO,确实透着一股精致感,两侧大灯组造型也挺犀利,想营造的那种“高端”和“运动”氛围,看得出来是在努力的。侧面轮廓饱满,银色饰条的运用也试图提升档次。
但问题来了,一个紧凑型SUV,车长只有4615毫米,这在同级里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可以说,在追求“大就是好”的中国市场,这个尺寸多少有点“吃亏”。难道它想靠别的地方来弥补吗?
或许吉利是想通过轴距和车宽来找补?毕竟2750毫米的轴距和1901毫米的车宽看起来还行。官方说法是内部空间挺宽敞,甚至能轻松坐下三个120斤的成年人。这个描述挺有意思,是真空间魔法,还是文字游戏?但不管怎么说,物理尺寸上的“不突出”是摆在那里的。
走进车内,感觉吉利确实是想用内饰来拉高E5的整体印象分。大面积的皮质包裹,金属材质点缀,基本看不到实体按键,最吸睛的莫过于那块15.4英寸、2.5K分辨率的大屏幕。Flyme Auto车机系统加持,流畅度和功能性听着就不差。这部分确实是它支撑“高端感”的重要筹码。
但即便是内饰,也有让人觉得可以更好的地方,比如左侧那个矩形液晶仪表,总感觉像硬塞进去的,如果能做得更一体化,或许会更协调。双幅方向盘和运动座椅倒是符合它试图营造的年轻化氛围。
作为纯电车,动力和续航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银河E5全系都是218匹马力、320牛米的电动机,参数上跟燃油车的2.0T差不多,但电车的加速体验肯定更直接。电池用的是吉利自己的神盾短刀电池,磷酸铁锂材质,还有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听起来安全性挺有保障。
续航分两种:49.52kWh电池对应440公里续航,60.22kWh电池对应530公里续航。440公里日常通勤是够了,就算打个八折也能跑350公里。但在这个纯电车动辄五六百公里甚至更远的时代,530公里也只能算是主流水平,没有形成绝对的“续航优势”。
再回过头看它的预售价:12.3万起。这个“起”字很关键。12.3万的版本是哪个配置?是440公里的续航,还是配置相对较低的版本?那个530公里的版本,价格是不是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5万?如果真这样,它的竞争力就要打个问号了。
现在国产车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比亚迪这样的巨头,还有众多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银河E5想要脱颖而出,光靠一个“银河”的牌子和一些看似不错的配置可能还不够。
它的尺寸“劣势”能否被空间和内饰的“质感”彻底弥补?它的动力和续航在同价位竞品面前有没有杀手锏?最核心的,它的最终上市价格,特别是入门版的实际售价,会不会比预售价再低一点?如果能降到11万多甚至12万以内,那故事可能就不一样了。
吉利的银河命名体系倒是挺清晰的,L是插混,E是纯电,数字奇数是SUV,偶数是轿车。E5是纯电SUV,定位清晰。但清晰的定位不代表能卖得好。在卷到极致的市场,消费者看的是综合实力,是性价比,更是那个能打动他们的“点”。
银河E5带着它的“高端感”外衣、不错的内饰堆料、够用的动力续航以及一个充满悬念的预售价来了。它能否成功,可能就取决于它上市后的最终定价能有多大的诚意,以及消费者最终是用脚投票给它的“质感”和“空间”,还是因为它的尺寸和价格权衡后选择了其他对手。8月3日上市那天,答案或许就会揭晓一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