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汽车行业也不好混了。以前车企之间主要就拼技术、拼性价比,顶多产品有点同质化,大伙儿争吵一下谁跑得快、谁更安全、谁省油。现在呢,互联网一沾了边,整个行业都炸开了锅。各家车企不仅线上互怼,还请水军、买热搜,数码博主、汽车自媒体天天在那登高一呼。小老百姓原本只想看看哪款车合适,结果搞得跟看宫斗剧一样,越看越迷糊,生怕买了个被黑公关“点名”的“冤大头”。
为什么这事突然成了个大问题?说白了,钱太好赚了。只要你“会讲故事”,哪怕故事是编的、是夸大的、是捏造的,只要有流量,就有广告,就有人送钱。网络水军、黑公关、饭圈粉丝等等,成了汽车行业里明面上的“生意”。你看,有些大V明明没开过那辆车,硬是能写出三千字“试驾测评”,还配上半真半假的视频。评论区里水军互相抬轿或者踩踏,一场“口水战”,让路人都觉得这车不是炸了就是要飞了。这样的网络乱象,最后谁受伤呢?不是那些挺在风口浪尖的企业,更是那些普通消费者——本来想着买个安全车,结果不敢信任何一方,怕被忽悠。
于是,六个部门联合出手,要在全国整治三个月。这阵势听上去很大,但咱得掂量:到底问题有多严重?靠这三个月,能不能真治得住?有些事啊,治标容易,治本难。比如“虚假宣传”——用个夸张一点的词,谁家新品上市不吹牛?谁家不会“合理炒作”?关键,现在有些人炒作不是为卖车,是专门为了骗流量,套广告,甚至用舆论胁迫企业掏“保护费”。这种“以黑养商”的路子,把行业风气搞得跟娱乐圈似的——满屏都是“谁跌下神坛”“谁爆雷”“谁董事长下跪”,哪还有半点正经?
咱再说说评测,现在很多车主都喜欢看测评视频、文章。但测评能不能堪当“试金石”?以前你信测评,是因为有专业人士认真测试,数据清楚、细节到位。现在变成啥了?“某某机构”的榜单、某某大V的点评,动不动就“推一款踩一款”,甚至评测都能买,有钱就能“上榜”。有的人还用AI技术造假,做出一大批“测评大军”,表面上看好像车企被“群众监督”,实则暗地里操纵。消费者还怎能分得清哪句话是真话?
恶意诋毁攻击也是个麻烦。车企之间相互打压、拉踩不说,有时候连高管都下场“对线”。有的企业靠“黑他人”上热搜,有的自家粉丝变身网络暴徒,见谁不爽就开骂。如果说过去行业竞争还算有底线,现在网络乱象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为。谁不跟风、谁不搞公关,反倒被边缘化。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互联网话语权的博弈,谁都想抢风头——可问题是,行业风气坏了,诚信没了,消费者受伤,长远来看只有产业受损。
那些部门说要督促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曝光乱象账号、深挖幕后公关公司甚至是买服务的企业。怎么看都有点难度。你让企业自查,谁会主动承认自家的“黑嘴”和水军?举报渠道立起来,看似公平,但曝光能不能持续,背后有利益关系吗?更不要说,用AI制造的新型乱象一天一个花样,平台未必能及时跟上。最关键的是,“闭环”打击始终缺一只手。打掉一批,下一批又冒出来。这就像除草,地里草割了一茬,根还在,风一吹又长出来。靠三个月、几份通知,真的能割干净吗?

人人都说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这道理谁都明白,可为啥总是说了也没啥大变化?到头来,还是利益在作祟。所有乱象的底层逻辑,就是“有钱赚”——流量、广告、合作、榜单,谁都想分一杯羹。你说要规范,有些企业嘴里喊着自律,背后还在比拼公关费用,搞“饭圈”粉丝、找黑公关站队。只要“网络红利”未被根本治理,舆论场的水永远是浑的。行业协会让大家“加强自律建设”,这话听得太多了,自律如果真管用,还要这些通知干啥?
其实说到底,这次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不能只是官方一纸通知,更要看配套措施。比如,平台要不要有足够的技术和团队追踪虚假内容?行业协会要不要立下“红线”,谁触碰谁被行业除名?消费者有没有足够的机制去分辨真假信息?现在不少平台为了抢眼球,反而养大了这些“黑嘴”“水军”。如果不想办法从头“控流量”,只靠封账号,乱象还会继续。就像打地鼠,你拍了一只,马上冒出新的一只,这地鼠洞永远挖不完。
换个角度想,是不是我们也该反思:为什么这些乱象能成气候?是市场太大,还是监管的漏洞太多,抑或是信息爆炸让人无所适从?比方说,如果买车的人有更多真实可靠的渠道、数据,谁还会去相信那些“黑公关”编的故事?如果平台对于水军、虚假榜单严惩不贷,谁还敢炒作流量?如果车企真心拼品质而不是拼“饭圈热度”,消费者是不是能安心做决定?很多行业“自律”说白了就是怕失去曝光、失去竞争力。这种心理长期不变,乱象怎么根治?
有些人也会说,互联网时代,你不炒作你就没人关注,企业只能跟风。可是,炒作不是唯一的路,公正、真实才是行业长久的根本。可惜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宁愿赌一把,反正被曝光了也能转个圈继续做。官方这回要“深挖公关、营销公司”等幕后操作,听起来动真格了,但实际层层利益和技术手段复杂,想把乱象连根拔起,非要有更强的治理智慧和执行力。
最后,咱还得思考一件事,就是消费者到底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汽车行业?你说是不是大家都该有点共同底线,别再让“黑公关”带节奏,别让“水军”刷屏,别让网络测评变成一种营商套路?我们都希望买车时能明明白白,看数据是真,测评是实,风评可靠。企业、平台、官方、用户,愿不愿意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只是打一阵子、清一批,过两月又卷土重来,那真是“整治”变成“整活儿”,谁都输了。
当下,如果说六部门能抓住这三个月好好整一场,也许能让汽车行业清醒一下,至少让那些“黑嘴”、“水军”、“饭圈”知道有底线、有红线。但更希望这不是一次运动式治理,而是长期的常态化监管,和行业自觉的底气。行业健康了,产品好卖了,消费者也敢放心花钱。毕竟,大家谁都不喜欢买个车还要先查八卦、分辨真假。是时候让汽车回归汽车,让行业回归行业,把网络公关那些歪门邪道扫得干净些,多给用户一份真正的信任和安全感。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