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新能源汽车圈的牌桌,终于是被人给掀了。
就在9月11号那天,空气里突然全是火药味。
理想汽车法务部那篇檄文,与其说是声明,不如说是一封战书,直接点名道姓,说逮着了一家科技公司,领着旗下十三个MCN机构,三百多个账号,跟集团军似的,对着理想还没上市的车型一通猛捶。
最带劲的是那四个字——“铁证如山”。
你品,你细品,这哪是公关稿的口气,这分明就是说:“孙子,你别跑,爷的行车记录仪可一直开着呢。”
这一下,整个圈子都炸了。
就在大伙儿还没从理想的“硬刚”里回过神来,蔚来那边也动了。
蔚来的风格就不一样了,他们不爱嚷嚷,像个穿着西装的绅士,不动声色地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法院判决书,拍在桌上。
一个网名叫“相挺”的哥们,因为常年累月地输出负面内容,直接被判赔钱加道歉。
这叫什么?
这就叫杀鸡儆猴,而且杀得精准,杀得体面。
这两家一前一后,配合得跟彩排过似的。
你要以为这是巧合,那就太天真了。
把日历往前翻一天,9月10号,鸿蒙智行其实已经先放了一炮,把“爵爷爱车爱生活”这类账号背后的操作给抖了出来。
当时我还跟朋友侃,说华为这“理工男”就是实在,别人家还在琢磨怎么优雅地辟谣,他们直接顺着网线过去拔电源了。
只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场哨。
三家凑一块儿,在48小时内接连出重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维权了,这是“新势力”们的一次集体“亮肌肉”,一次对整个地下黑公关产业链的“宣战”。
他们用行动在说:以前我们忙着造车,没空搭理你们这些苍蝇,现在,我们要连着你们的粪坑一块儿端了。
说白了,就是时候变了。
早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片蓝海,大家都在忙着圈地跑马,身上沾点泥不算事儿。
那时候的公关逻辑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跟黑子较劲,赢了也没奖状,还显得你格局小。
可现在呢?
市场卷得跟麻花似的,比亚迪一条降价信息能让所有对手彻夜难眠,小米这样的“鲶鱼”还在旁边虎视眈眈。
每一台车的销量,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和数万员工的饭碗。
这已经不是生存战了,这是“你死我活”的淘汰赛。
在这种节骨眼上,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抹黑,就不是挠痒痒了,那是奔着要你命来的。
你想想,理想汽车被攻击的点是什么?
“尚未上市车型销量下滑”,这简直是语言的艺术,一种让你没法自证清白的“罗生门”。
这种玩法,已经彻底脱离了用户监督的范畴,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暗杀。
当然,肯定有人会抬杠:怎么,还不让人说了?
我买你的车,体验不好,吐槽两句就成“黑公关”了?
这问题,其实压根就不是个问题。
一个真实车主在论坛里声泪俱下地控诉变速箱顿挫,和三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话术,攻击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这能是一回事?
前者是镜子,能照出你的问题,是好事。
后者是榔头,二话不说,上来就想把你敲碎。
这三家,尤其是“蔚小理”,他们的品牌是怎么起来的?
很大程度上,是靠创始人的个人IP和高黏性的用户社群。
这种建立在情感和信任上的品牌,就像一个精心呵护的“人设”,最怕的就是脏水。
一滴脏水不碍事,可架不住有人拿高压水枪对着你滋啊。
时间长了,假的也成真的了,到时候你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所以,你看,这场反击战,是必然的。
与其说是为了反击,不如说是为了“立规矩”。
他们要在这片已经杀红了眼的土地上,重新划定一条底线:技术的竞争,我们欢迎;价格的血拼,我们奉陪。
但谁要是想在牌桌底下玩阴的,对不起,我们不光要剁你的手,还要把桌子也给你掀了。
这事儿对咱们普通消费者,绝对是好事。
把那些专业“喷子”和收钱办事的MCN机构清出去,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干净的舆论场,车企也才能把心思真正放回产品上。
第一枪已经打响,接下来,就看那些躲在键盘和流量背后的人,是选择偃旗息鼓,还是负隅顽抗了。
不过,我估计,当理想汽车那句“铁证如山”甩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的键盘,敲起来应该会比以前虚一点儿吧。
毕竟,鼠标点出来的流量是虚拟的,但法院的传票,可是实打实的纸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