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开车的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烦心事:外面下着大雨,尤其是到了晚上,你打开雨刮器,希望能刮出一片清晰的视野,可结果呢?
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左右摇摆,划过去之后,非但没干净,反而像是抹了一层油,整个玻璃都变得油乎乎、雾蒙蒙的。
对面车辆的灯光一照过来,瞬间就在你眼前“炸”成一团巨大的光晕,看得人心惊胆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这雨刮器不行了,老化了,得换!
于是赶紧上网买新的,从几十块的到上百块的,满怀期待地换上去,结果一试,问题依旧,那层油腻腻的感觉还是挥之不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钱白花了吗?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
当我们遇到雨刮刮不干净的情况时,问题不一定出在雨刮器本身,很有可能,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附着在你前挡风玻璃上的一层顽固的“油膜”。
咱们得先学会自己动手做个简单的判断,分清楚到底是雨刮器该换了,还是玻璃该“洗澡”了。
判断的方法很简单。
如果你的雨刮器刮水之后,玻璃上呈现的是一大片均匀的、模糊的水痕,感觉水散得很慢,像是摊开的油饼,特别是在夜间,灯光一照就散开,形成炫光,并且在车内开空调暖风时,玻璃内侧也比平时更容易起雾,那十有八九就是玻璃上有油膜了。
这种油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它包含了空气中的汽车尾气油污、树上滴落的树胶、昆虫撞击后留下的浆液、以及各种工业粉尘和酸雨的残留物。
这些东西日积月累,经过风吹日晒,牢牢地粘在玻璃表面,形成了一层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透明涂层。
这层涂层具有很强的疏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沾水”,所以雨刮刮过去,无法形成均匀的水膜带走污渍,只能把水和污渍在油膜上和得更“均匀”,看起来就更花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更换再昂贵的雨刮器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玻璃上。
那什么时候才是雨刮器的问题呢?
如果你的雨刮器在工作时,会发出“咯噔咯噔”的跳动声,或者刺耳的摩擦噪音,刮过的玻璃上会留下一道道非常明显的水痕,或者出现一块块没刮到的区域,就像是“漏刮”了一样。
这就说明雨刮器的胶条可能已经老化、硬化,或者胶条表面的润滑涂层(通常是石墨涂层)已经磨损掉了。
老化的胶条无法柔软地贴合玻璃的曲面,自然就刮不干净,还会因为干涩摩擦而产生异响和跳动。
遇到这种情况,那就别犹豫了,直接更换一副质量合格的新雨刮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既然我们知道了大部分“油腻”问题都源于油膜,那该怎么解决它呢?
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把车开到专业的汽车美容店或者洗车店,让他们做一个深度去油膜的服务。
店里有专业的研磨机和高效的去油膜剂,处理起来效果好又快。
当然,这需要额外花费一些钱,对于那些车辆经常停在户外、或者行驶环境比较恶劣的车主来说,油膜生成速度快,频繁去店里处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因此,更经济实惠,也更具主动性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来清除油膜。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家用的油膜去除膏或者油膜去除剂,价格不贵,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自己花上十几分钟就能搞定。
具体的操作步骤大致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用清水把挡风玻璃彻底冲洗干净,特别是要把上面附着的沙粒、小石子等硬质颗粒物冲走。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带着沙子去擦拭,那就不是去油膜了,而是在给玻璃“做磨砂”,很容易留下划痕。
冲洗干净后,用一块干净的毛巾把玻璃表面的水分擦干。
接下来,准备一块专门用来施工的海绵擦或者干净的湿毛巾(拧干到不滴水为佳),挤上适量的油膜去除膏。
然后,就可以开始在玻璃上进行擦拭了。
擦拭的时候需要稍微用一点力,可以采用画圈的方式或者横竖交叉的方式,确保玻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均匀地擦拭到。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温和的研磨过程。
大家听到“研磨”不要害怕,以为会损伤玻璃。
其实,我们每天刷牙用的牙膏,里面就含有精细的研磨剂,它的作用就是去除牙齿上的顽固污渍。
合格的油膜去除膏,其含有的研磨颗粒是非常微小的,通常是类似氧化铈这样的稀土成分,这是专业用于光学镜片抛光的材料,它的硬度远低于玻璃,所以能在不损伤玻璃的前提下,通过物理打磨的方式,配合产品中的表面活性剂,将化学分解后的顽固油膜彻底剥离下来。
整个玻璃都擦拭完毕后,用大量的清水将玻璃上的膏体残留物冲洗干净。
这时候,你就能见证奇迹了。
一块处理干净的玻璃,当水泼上去的时候,水流会迅速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非常均匀的亲水膜,顺滑地流淌下来,视野清晰透亮。
而没有处理过的地方,水则会聚成一颗颗独立的水珠挂在上面。
这种鲜明的对比,足以证明油膜已经被彻底清除了。
为了保持效果,一些产品还会附赠可以添加到玻璃水中的油膜清洁液,在日常使用中,喷一喷玻璃水,就能起到延缓油膜再次形成的作用,相当于给玻璃做了一个日常保养。
在中国,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城市道路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使得油膜的形成更为普遍和迅速,掌握这样一套自己动手、经济有效的车辆养护方法,对于每一位车主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生活技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