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钞机到滑铁卢,保时捷业绩雪崩的背后,豪车神话要破灭了吗?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全球汽车行业的一些巨头显露出了疲态,而这一次轮到了保时捷。以往风光无限的豪华车品牌,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发布时,好像着实有点“伤脑筋”。销售收入下滑6%,营业利润更是罕见地降到冰点,仅剩不足千万欧元。别的不说,利润率从去年“体面”的14.1%跳水到0.2%,这已经不是“低迷”,简直就是“贴着地面滑行”了。

从印钞机到滑铁卢,保时捷业绩雪崩的背后,豪车神话要破灭了吗?-有驾

如果这一串数据让你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那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在一向以挣钱能力堪比“印钞机”著称的豪车圈,保时捷这次的成绩单堪称惊天大反转——利润几近腰斩,回报率不到可怜的1%,这酸爽有点让人怀疑豪车市场的神话将要破灭。然而,保时捷并没急得跳脚,而是耿直地来了句“符合我们预期”。真的吗?难道还能更糟?

保时捷将“翻车”的部分原因归结为战略调整上的代价,其中包括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市场遭遇竞争对手猛烈攻击、电动车电池成本飙升,以及内部改革带来的冲击。这些理由有些像“甩锅”的意思,但管理层紧接着又改了口风,坚称这是他们主动选择的道路——现实很伤人,但为了品牌长期发展,必须承受短期阵痛。听起来的确有理,但咱们作为吃瓜群众,总觉着哪里怪怪的。不赚钱还这么理直气壮,是在拿未来做赌注?

从印钞机到滑铁卢,保时捷业绩雪崩的背后,豪车神话要破灭了吗?-有驾

如果说保时捷的卖点从来都是象征身份的豪车,那么它在当下的电动车时代,可谓正经历一场意义重大的品牌重塑。试想一下,就算豪车开得再酷炫,再稀有,也无法掩盖某个问题如今,全球消费者选车的关注点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环保、科技、实用成了新的追逐方向。保时捷自然也算清楚这个点,但它在调整步伐时有些难舍难分,想提高电动车业务,又不甘放弃传统燃油车的风采,而这种左右摇摆的“姿势”在竞争对手面前很容易显得狼狈。中国市场就是个典型例子,豪车竞争的火药味别提有多浓,特斯拉和本土品牌们在新能源领域接连发力,不给你喘息的机会,而保时捷的车型反倒因为价格和性价比问题吸引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还强调了现金流数据大幅增长这一亮点——从去年同期的12.4亿欧元提升至13.4亿欧元。这份“底气”确实让人觉得它不至于一蹶不振,但把现金流一再描绘成“韧性”的象征,不免给人一种“挑亮点来说”的感觉。严格来说,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但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市场里,消费者最终买单的还是你的综合实力。就像餐厅里的大厨口口声声保证“底料都是纯正新鲜的”,你可能还会吐槽“但你的菜不就是没那么好吃嘛。”

从印钞机到滑铁卢,保时捷业绩雪崩的背后,豪车神话要破灭了吗?-有驾

事实上,保时捷并不是第一个被电动车时代冲击的豪车品牌。要想在变化快速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除了短期的数据调整,关键还是打磨产品质量与销量兼具的“双引擎”。管理层提到要从2026年开始明显改善业务表现,而这对保时捷来说也是挑战如何从长子般的燃油车市场中平稳转舵,找到更新、更吸引人的产品结合点,避免继续成为患者病历上的典型会诊案例?如Jochen Breckner所言,“打造忠诚的客户群体”可能是品牌重新绽放活力的关键所在。但在消费者的胃口越来越挑剔、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的环境中,让用户买单,又谈何容易。

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我们或许也得反问自己是品牌在适应时代,还是时代正在逼着品牌改变?每一个全球巨头的阵痛背后,都在折射出这个问题。你看得清楚,它们自信谈未来稳步复苏、长期发展,并为这一切预先埋单,但身为吃瓜群众脚下踩的却是实打实的复杂市场。下一次掀起波澜的,究竟是企业的努力,还是无情的市场大佬,把高端品牌打压得连高地都不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