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界风云变幻,今日咱用车社要聊一件大事儿:赛力斯问界之所以能稳坐钓鱼台,成为华为鸿蒙智行体系下的“太子”,并非源于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而是九大世界五百强主机厂以及江淮等重量级伙伴,展现出的非凡“礼让”与“推辞”。
这份胸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宛如一股清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2019年。
那时,小康股份的张兴海董事长,正面临着智能汽车研发的巨大挑战。
他在美国加州倾注心血进行智能驾驶技术的探索,虽有技术雏形,但资金已然捉襟见肘。
手握沙坪坝凤凰工厂、两江工厂以及一款名为SF5的电动车,张兴海急需一位能够强强联合的伙伴。
另一边,华为车BU的余承东,正面临着寻找可靠主机厂合作,共同打造“智选车”模式的困境,四处奔走却屡屡碰壁。
一个拥有制造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企业,一个拥有前沿技术和巨大野心的科技巨头,在时代的浪潮中,终于找到了彼此。
2019年1月18日,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日后的深度融合埋下了伏笔。
2020年12月24日,张兴海与余承东初次会面,两人的坦诚沟通,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张兴海深知,华为提出的合作条件,正是他所急需的“东风”。
他当机立断,拍板决定:“干!必须干!”。
2021年4月6日,在重庆市领导的见证下,张兴海与余承东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宣告赛力斯成为华为鸿蒙智行“太子”的诞生。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2025年9月7日。
新问界M7、M8、M9车型,在中高端市场凭借其卓越的智能科技和舒适的驾乘体验,销量一路攀升,屡屡摘得细分市场的销量桂冠。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无疑让众多汽车行业的“老大哥”们,既羡慕又深思。
这背后,怎能不提及那些曾经与华为有过深度合作契机的九大世界五百强主机厂,以及江淮大哥的“成全”?
让我们回溯过往,细数这份“让”与“成全”的渊源:
北汽,作为较早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合作的车企,曾深度参与了华为ADS和鸿蒙座舱的早期研发与应用。
其极狐阿尔法S车型,便是华为智能汽车技术的重要载体。
2023年,北汽与华为合作模式升级为“智选车”,推出了享界品牌。
北汽的这一战略选择,为赛力斯问界赢得了成为华为“智选模式”首个“太子”的宝贵机会。
上汽,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军者,其每一次的战略动向都备受瞩目。
2021年,上汽集团陈董事长关于汽车“灵魂”的论述,引发了行业对智能化转型的深刻思考。
2025年,上汽与华为再次携手,推进尚界H5等车型的上市,这显示了上汽在拥抱华为技术的同时,也为赛力斯问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发展空间。
广汽,在2023年3月,审慎地对埃安AH8项目进行了调整,将巨大的市场机遇“让”给了赛力斯。
随后,广汽传祺M8、昊铂A800等车型也搭载了华为ADS技术,这表明广汽在智能化布局上,采取了多方合作、审慎前行的策略,为赛力斯创造了差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在2020年曾与余承东有过亲密的合作互动。
2024年,比亚迪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达成更深度的合作,即将推出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的方程豹豹8。
比亚迪在自身实力雄厚的前提下,选择与华为合作,体现了其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也间接为赛力斯问界提供了“先试先行”的窗口期。
一汽及其旗下的红旗品牌,与华为的合作亦是早有渊源。
2019年,双方就已签署深化合作协议。
2025年,红旗更宣布将在其高端系列车型上搭载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一汽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汽车集团,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展现了其战略前瞻性,这种“不独占”的态度,为赛力斯问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
奥迪,在与华为的L4级自动驾驶合作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暂停后,于2025年实现了多款车型搭载华为ADS技术的上市。
这其中的“搁置”与“重塑”,恰恰证明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合作的灵活与调整,也为赛力斯问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东风,作为赛力斯的“娘家”,一路扶持其成长。
从早期的合资生产,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度布局,东风始终是赛力斯坚实的后盾。
2025年,东风在岚图、猛士、奕派等多个品牌上与华为展开合作,这既是东风自身发展战略的体现,也为赛力斯问界赢得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奇瑞,与华为的合作经历了从初步框架协议到2025年品牌战略2.0的递进过程。
智界S7的上市历程,也折射出合作双方在推进速度和模式上的探索。
这种“稳扎稳打”的合作节奏,也为赛力斯问界提供了宝贵的市场观察期。
长安,在智能汽车领域与华为的合作同样紧密。
阿维塔和深蓝车型搭载华为ADS技术的推出,证明了长安在智能化转型上的决心。
而当初长安选择“HI模式”而非“智选模式”与华为合作,这一战略上的“让”,无疑为赛力斯问界成为了华为“智选模式”下的“太子”铺平了道路。
江淮,在与华为合作初期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但最终在2023年确定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并成功推出了尊界S800等高端车型。
江淮的“厚积薄发”,也为赛力斯问界提供了宝贵的市场竞争对照。
此外,吉利、长城、蔚小理、零跑等新势力,在选择与华为车BU合作模式时,大多倾向于保持独立性,并未选择华为的“智选模式”。
他们的“不争”,某种程度上也为赛力斯问界独享华为“智选模式”的红利创造了条件。
正如《诗经》所言:“他人之德,亦我之光。” 赛力斯问界今日的辉煌,离不开这些汽车行业巨头的“成全”。
他们的“礼让”与“推辞”,不仅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与担当,更为赛力斯问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张兴海董事长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应铭记这份来之不易的“善意”。
这份“不争之争”,最终成就了赛力斯问界,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