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单车利润是中国车企2.4倍,中国汽车业为何大而不强?

在中国制造业整体迈入"领跑"与"并跑"新时代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却呈现出令人深思的效益落差。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突破30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30%,但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总利润不足900亿元。

相比之下,日本丰田汽车以1040万辆的年销量实现2337亿元净利润,其单车利润2.29万元是中国龙头车企比亚迪0.94万元的2.4倍。

这种"三千万辆不敌九百万辆"的效益倒挂现象,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

丰田单车利润是中国车企2.4倍,中国汽车业为何大而不强?-有驾

中国汽车产业效益困境的根源,在于价值链条的分布失衡。

黄奇帆在分析6000元手机成本构成时揭示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汽车产业:现代工业品约50%的价值来自知识产权、软件系统和芯片程序等生产性服务业要素。

丰田每辆车2.29万元的利润中,相当部分来自其混合动力系统THS、自动驾驶技术等专利授权,以及电装、爱信等关联企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反观中国车企,虽然在三电系统等局部领域取得突破,但在整车平台架构、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决定产品溢价能力的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

这种技术依附直接导致中国车企在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正如黄奇帆所指出的:"所有制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到机器装备的终端产品中"。

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不仅制约单车利润,更影响产业整体效能。

黄奇帆归纳的生产性服务业五大战略功能中,"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基础"和"产品高附加值基础"两项功能在中国汽车业表现尤为薄弱。以研发设计为例,国际车企通常将营收的5%-8%投入研发,且主要投向前瞻技术储备;中国车企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提升,但多数仍集中于产品适应性改进。

在汽车软件领域,丰田已建立超万人规模的软件开发团队,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将自研软件比例提升至60%,而中国车企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仍大量依赖第三方。这种差异使得中国汽车业虽然产能规模全球第一,但产业创新密度和质量效益仍有明显差距。

丰田单车利润是中国车企2.4倍,中国汽车业为何大而不强?-有驾

中国汽车产业的效益困境,还体现在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不足。

丰田海外产量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通过全球采购、区域研发和属地化营销构建了高效的价值网络。中国车企尽管出口量快速增长,但海外本土化率普遍低于30%,且主要依赖价格优势进入新兴市场。

黄奇帆特别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增长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够到位,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不够到位"。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不仅是产品出口,更是技术标准、管理模式和品牌价值的输出,而这恰恰需要金融、物流、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协同出海。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黄奇帆指出,在高铁、新能源装备、电力设备等五大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生物医药、芯片等五大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汽车产业也涌现出比亚迪刀片电池、蔚来换电体系等创新成果。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效益格局,需要借鉴德国"工业4.0"、日本" Society5.0"的经验,将制造业优势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黄奇帆建议重点发展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产业链金融、品牌服务等,形成"1+10"的产业集群生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意味着要在三方面实现突破:强化基础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度;发展汽车软件产业,抢占智能网联技术制高点;构建全球化服务体系,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标准输出的转变。

丰田单车利润是中国车企2.4倍,中国汽车业为何大而不强?-有驾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示范效应表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完全能够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变革的深入,中国汽车产业有机会重构全球价值链分工。

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正如黄奇帆所强调:"新质生产力要求在传统的要素之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是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将3000万辆规模的体系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和效益提升的加速度,中国才能从汽车大国真正迈向汽车强国。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效益提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多方协同。

政策层面应加大对基础研发、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支持力度;企业需要改变重产能扩张轻技术积累的发展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

黄奇帆在分析新质生产力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维持经济增长势头的近期需求,更是支撑14亿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战略"。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效益赶超不仅关乎企业盈利能力,更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汽车产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重构,走出一条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发展新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