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零跑汽车公布的最新交付数字让我有点吃惊,毕竟这个品牌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个追赶者。他们10月交付了70289台车,增长了84%以上。这个突破七万的单月数字,真的是第一次做到。你说,这是魔幻吗?其实我觉得,这反映出零跑在产品、市场策略上的一些调整和打法逐渐奏效。
说实话,我前几天翻了下笔记,零跑的车型线太多,范围广得我都开始混淆。T系列的T03,定位城市微型,续航大概310到403公里,配置还挺可以的,有个10.1英寸屏幕,自动巡航这个配置在同价位里其实不少,但在欧洲称得上是真正欧洲制造。我试想年轻上班族开着它,城市里堵车上下班,拿个手机一调,反正不贵,还挺方便。
但更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们的C系列,包括C01、C10、C11、C16。这个系列的车型偏向大空间、智能化,尤其是C01,轴距到达2930mm,配置高达8295芯片,2秒加速的加持让我觉得打维拉斯也不是梦。它那14.6英寸屏幕真挺震撼,不少朋友一直关心智能化水平,比如这个,用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反应挺快的,但这个快,我估算也在10毫秒左右,不算特别牛,但对日常用惯已经足够了。
这让我想到,零跑其实挺会立体作战的,从微型车到SUV,将各种细分市场都覆盖了。其实想想,像B系列,B10紧凑型SUV,定位年轻化,价格也比C系便宜个2-3万,配置上差别明显,但体验上也不差,尤其是它的底盘,由玛莎拉蒂团队调校,虽然能有点贵的底盘底蕴,价格却控制在一二十万。这让我一直在思考:市场上二手车淘一辆玛莎调校的底盘,是不是性价比其实很高?(这里我猜测,没细想过)
至于渠道策略,零跑在10月16日还请了歌手费翔做代言人,这事听起来挺逗的,感觉不少年轻人会觉得味道有点突兀。但这是他们试图用年轻化、娱乐化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毕竟现在年轻用户的心理,品牌认知度不光靠车子硬件,还靠话题和颜值。
他们还发布了D平台,号称百万级旗舰SUV,听着就高大上。零跑D19,作为首款科技豪华旗舰SUV,应该配得上旗舰二字,但我也在琢磨,能否打破国产车一直走量难走质的魔咒?毕竟旗舰二字,背后代表的是研发、产能、供应链的极致优化。
哎,说到供应链,我不禁想到,零跑在研发流程上,和我认识的几个同行打比方,就是像比拼快递公司的物流速度。你要保证车的品质稳定,供应链的每一环都得稳,不能像小时候寄快递,经常出错丢件。零跑在这方面走的是快节奏,但我觉得,要把车做到久用不坏,光靠速度还不够,还得考虑质量。
而且,他们推出很多焦点车,比如说Lafa5内饰,亮相只是预热,售价还没公布,我心想,这车的造型挺好看,把愉悦驾控强调得很到位,看得出来,是有意把年轻、时尚的调调带进去。你觉得,颜值能掩盖性能短板吗?我不太确定。
打个比方,我有个朋友,老说买车就是买个心情,不仅仅看硬指标,更关注体验感。零跑正在试图在这个点上努力——颜值+智能+体验。说白了,就是想用创新弥补无品牌积累的短板。很多新品牌也在走这条路——用体验打动用户,拿年轻化作招牌。
也有缺点。价格真是个麻烦事。几万块的差价对家庭用户来说很关键,比如比亚迪秦L或者小鹏Mona M03,那种一体化的优惠和后续折扣其实更有吸引力。而零跑的价格区间,估算在8-20万左右,差异大得让我想不明白:到底哪款才是主打款?这是不是让团队头疼的地方?或者是他们还在试错阶段。
我还没详细算过,他们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多少?我猜10块左右,油车比这个差得多,但电车的电费,充一次电,比如充满约50块(电费按0.3元/度),用到150公里,300块能跑500公里,算下来,油车每天平均用车百公里的油钱,保守起价在四五十元左右。这样看,电车的跑成本还是挺有优势。
你会不会觉得,零跑目前的创新已经到了一定的火候?还是说,他们的增长动力还得看能否在供应链稳定和市场认知上多做文章?我就是有点嫌麻烦——市场变化这么快,要想持续爆发,不光单靠新车,用户认知才是关键。
谈到这里,其实我还在琢磨,零跑能不能像用低价打造品质生活的小米一样,变成便宜又好用的代表?是不是还差点性价比爆棚的一两个模型?反正觉得这条路挺难走,但也挺好奇他们下一步会怎么折腾。
(这段先按下不表)就是说,零跑这次后,谁又会成为下一个爆款?这不光是他们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在转变。
你觉得,零跑还能坚持搞创新多久?还会不会出现设计被模仿,或者说,谁会最先站出来,把它的特色抢走?感觉,未来的路还很长,尤其是真正能走成长的,可能都在耐心等待一个爆点。
好了,你怎么看?我觉得除了产品线扩展、研发投入,最关键的,是他们能不能在市场中找到心中那把钥匙。也许是技术,也许是价格,或者,是那点用户的情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