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智能汽车合伙人,主机厂排队选模式,消费者关注体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中国的智能汽车领域,这几年哪儿是主机厂的舞台,简直成了华为的合唱团大比拼。一排一排谁坐C位,第一排总觉得是鸿蒙智行那几个“界”,第二排启镜、阿维塔、猛士和红旗挤得人满为患。新一波的“HI Plus”出来,估摸着还有下一排,第三排、第四排,迟早排成了智驾义勇军。汽车圈的人都在讨论——到底华为这套合作排列组合,到底谁赚了?谁亏了?车主又能得到什么?

先抛个问题。你去买车,到底是信品牌,还是信华为?现在整个车市俨然就像个“朋友圈”筛选器:哪家车厂能抱住华为大腿抱得紧,哪家秀肌肉能上华为门店,哪家只能边缘站队?我们表面上看的是一轮又一轮的车型发布、合作升级,背后其实是整个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的权力重组。如果说前车之鉴是“代工”,现在纯看谁敢把“命门”交给华为。

说到底,怎么突然主机厂都成了华为的“项目合伙人”?要是你是老板,你会选哪个模式——鸿蒙智行正宗合伙(共推品牌、进门店、推广、软硬一把抓),还是HI Plus(二排选手,联合共创,进门店没门,开发、生态一把抓,营销华为背书但车卖不在华为专柜),要么HI技术包(我给你智能方案,你自己做品牌和卖车),或者说只买关键零部件回去组装下?

其实本质只有一个问题:你想让华为帮到底,还是只想用华为“充电宝”?一开始,鸿蒙智行是“师傅带徒弟加推销员”,鲜明代表就是AITO问界,问界M9、M7那一票。车企几乎等于和华为挂钩一体,全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员跟着华为一起学营销”,你买车直接进华为店,和买手机一样随手刷卡。这玩意好处显然,品牌露出全程开挂,智能化吊打一众传统厂商,营销渠道从0到100开无双,销量能不出成绩吗?但问题也大:厂家的独立性基本没了,消费者记住的是“华为造的M9”,赛力斯、奇瑞或者江淮,纯是个LOGO陪跑。你让吉利、长城或者广汽当场认怂,当然人家不干。

于是HI Plus(也就是所谓鸿蒙智享)就有了市场——介乎一流和二流之间的新玩法。华为联合深度共创,但回避销售端的绝对主导权(至少目前是这样),营销上品牌还是自己主打。阳奉阴违话都明着说:你做大品牌我做技术灵魂,华为的路子也是“愿者上钩”。启镜、阿维塔、猛士、红旗这波,核心思路就是既要“技术力、智能体验”全都有,又不让自家沦为华为“分公司”。你要问为什么现在大家拥挤着站二排——其实就是一种战略妥协:既要技术进步、要生态闭环,又不想品牌被吃掉。说到底,是不是“门面担当”各自心里有数。

继续往下聊,HI模式和纯零部件外包,就是很多大品牌的“保险配置”。你玩你的一体化智能方案(买一套华为DriveONE、Harmony OS、传感器、芯片包),我做我的大厂品牌旗号,华为放心当我的灵魂外挂,外壳和调音是我的,营销还是主机厂一把抓。这个路径其实更安全——不用担心被“吃干抹净”,但技术赋能未必能达到鸿蒙智行那种效果。最重要的,消费者会不会买帐?你既不跟“华为亲爹”学习做法,又不让华为渠道直推,最后只能拼车型和功能了。以现在消费者的眼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你主机厂“烂泥扶不上墙”,只怕是尴尬局面。

大家都是聪明人,其实都明白:把命门交给华为,是时代把人卷的,不是主机厂们想争吵而来的。为什么以前传统汽车企业牛气冲天,现在动不动就“三顾茅庐”求“科技公司做灵魂”?问题很简单,智能电动车的新赛道,本质上比谁更懂软件、更会生态闭环、更打通端到端的用户体验。华为恰好是把这些玩意都攥在手上的寡头。你主机厂一个劲砸硬件,再砸五年也追不上人家算法的数据闭环。

这背后其实有个更深的悖论:厂商想保命,消费者想要体验,华为想做大生态。乍一看大家各得其乐,其实站在品牌和技术的十字路口上,中国绝大多数车企都得做选择题:要么向华为或者未来的小米、百度低头,要么在这个卷死人的赛场下被淘汰。为什么一排接一排站队?因为这个联盟等于是21世纪的“抱团自保”。你看到启镜、阿维塔甚至猛士、红旗都往华为阵营里挤,有的是勇敢冒进,有的是被逼无奈。

讲点现实的:品牌独立性到底值多少钱?智能化能力能让销量加几层楼?消费者体验到底是不是华为带货的“陀螺”?其实这里没有绝对的输赢答案。比如说,主机厂很怕被“沦为代工厂”,更怕辛苦打造几十年品牌一夜被偷天换日。但不跟华为、芯片、AI大厂合作,看着订单和新车卖不过智能对手,连数据都采不上来。最后很可能连败的资格都没有。

这场大合唱,从来都是“主动和被动”相夹杂的。谁都想当舞台头排主角,其实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这车开的爽不爽、驾驶体验够不够“聪明”、后续OTA是不是“真懂我”。可问题来了,过度依赖某一个“灵魂供应商”,等于品牌的底层创新能力就此被锁死了。就像全班同学老师给配一套答题模板,谁都考不出满分状元。

你说主机厂该怎么办?有的企业继续“自我修补”,一边狂招智能化人才,一边学点“软件定义汽车”的本事,拼命想减少对华为的依赖,但这是个比登天还难的课题,周期长、创新风险高。而加入华为系的短期收益和销量红利,的确是眼下最诱人的保险。

华为成智能汽车合伙人,主机厂排队选模式,消费者关注体验-有驾
华为成智能汽车合伙人,主机厂排队选模式,消费者关注体验-有驾
华为成智能汽车合伙人,主机厂排队选模式,消费者关注体验-有驾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华为能不能做到既成行业赋能者,又不给“行业创新”添负担?就像开源操作系统一样,让每一家主机厂既有自己的定义权、又能分享到前沿技术和生态服务。当然,说起来好听,没人比华为更懂你,但也没人愿当你的唯一救命稻草。这个平衡点在哪?现在还没看到真正的最佳答案。

说到底,每家企业选择哪一排,都是权衡利弊。头排不一定永远是赢家,二排未必是“备胎”,三排技术包也许才是下一个逆袭冠军。最可怕的是,选错排没人救得了你。说白了,竞争不是“站队比谁紧”,最终考验的,还是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底层创新能力。如果智能化趋势不会逆转,下半场的胜负,靠的也是“自己真正长了两条腿”,不是牢牢攀住谁的大腿不撒手。

最后回到消费者。你以后去买一辆智能电动车,排面再多也别眼花缭乱,关键还是体验、质量、服务、技术持续升级。厂家站哪一排,是厂家的赌注,咱们买账不买账,还是要靠你对智能化和品牌的体验投票。“牌子动听再多,不如一脚油门下去稳稳的安全和舒适”。也许过个几年,这些排队联盟重新洗牌,我们才回过头来明白:最值钱的,既不是队列,也不是模式,而是让中国汽车重新站到世界“智能驾驶头排”。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