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车的"灵魂设计"被拆解发现只是装饰品,你会选择沉默还是维权?近日,400名小米SU7 Ultra车主正面临这个残酷的选择题。他们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证明风道设计形同虚设。这场由"挖孔设计"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演变为对雷军和小米汽车品牌诚信的拷问。
宣传话术遭实锤打脸
"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导向轮毂散热"——小米官方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宣传话术,在汽车博主的拆解镜头前彻底露馅。实测显示,所谓的风道既未连接散热系统,也未形成有效下压力结构,其实际功能与售价1万元的普通舱盖无异。这种宣传与实物严重不符的情况,让车主杨雷直言:"我们花高价买的是技术溢价,不是装饰贴纸。"
更令人玩味的是小米的危机公关策略。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问题,官方仅以2000元积分补偿应对,这种不对等的解决方案暴露出企业对高端用户诉求的误判。正如维权车主所说:"我们要的不是施舍,是尊重。"
流量红利背后的双刃剑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和粉丝经济快速崛起,SU7 Ultra上市次日即斩获1.5万订单。但这种流量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显现副作用——当产品与宣传出现偏差时,曾经引以为傲的"米粉"社群立即转变为维权主力。互联网观察人士的警示一针见血:"品牌祛魅的过程,正是考验真正实力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小米汽车首次遭遇宣传争议。此前智能驾驶话术的调整,加上此次"双风道"事件,暴露出企业在技术兑现能力与营销话术间存在明显断层。工信部专家盘和林的忠告值得深思:"差异化要靠技术实力支撑,不能仅靠噱头。"
新能源市场的诚信拐点
在法律层面,华东政法大学专家明确指出,小米涉嫌违反《广告法》的模糊性宣传,车主完全有权要求全额赔偿。这起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层问题: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正在危险的宣传红线边缘试探。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如今的小米汽车正面临从"飞猪"到"真牛"的蜕变考验。车主那句"保持真诚"的喊话,道出了所有消费者的共同期待:营销可以制造声量,但唯有诚信才能铸就品牌。当流量红利退去,能留在赛道上的,永远是那些对产品诚实、对用户坦诚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