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汽车行业的三季报,真是哭笑不得。
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发布会上PPT做得飞起,又是“赋能”,又是“生态”,又是“用户共创”,结果财报一出来,利润跟瀑布似的往下掉,有的干脆直接亏成了行为艺术。
这就好比村口办酒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结果散席了才发现,收的份子钱还不够付厨子的工钱,纯属赔本赚吆喝。
这个现象,我管它叫“汽车战国杀”。
你以为这是个科技行业,是高端制造,本质上,它已经退化成最原始的丛林肉搏。
这不是什么精妙的商业博弈,这就是一群饿狼在分食一头越来越瘦的鹿,谁也顾不上姿态,先咬一口再说。
我们先来祛魅一下所谓的“价格战”。
很多人觉得这是企业让利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体现。
兄弟们,别太天真了。
小摊贩为了抢生意,你卖5块我卖4块半,那是价格战。
但现在汽车行业玩的这套,已经不是一个维度了。
这更像是战国七雄,大家都在搞军备竞赛,修长城,造兵器。
秦国搞了个新式弩,六国就必须得跟上,不然明天就被人平推了。
谁都知道这么搞下去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但谁敢停?
停下来的那个,就是第一个被灭的。
你看那些车企,尤其是传统巨头,特别像当年的魏国或者齐国。
家底厚,城池多,曾经也是一方霸主。
但现在时代变了,新能源这股“秦军”打过来了,他们一下子就慌了。
他们的困境是双重的。
一方面,燃油车这个基本盘正在被快速蚕食,就像老贵族的封地天天被人骚扰,税收一年不如一年。
另一方面,转型搞电动车,又发现自己浑身难受。
以前那套“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武功秘籍,现在成了屠龙之术,新战场上人家玩的是“电池、电机、电控”三件套,外加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这些魔法攻击。
于是,这些老贵族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把祖上攒下的金银财宝拿出来,一边补贴自己的燃-油车老部队,让他们降价稳住阵线;一边砸钱组建自己的新能源“新军”。
结果就是两线作战,两头烧钱。
新军还没形成战斗力,老部队的士气和利润已经被打没了。
财报上的巨额亏损,就是这么来的。
这不叫战略转型,这叫“资产重灾区自我引爆”。
而那些造车新势力呢?
他们就像是初期的秦国或者赵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他们没有燃油车的历史包袱,上来就all in新能源。
他们的叙事逻辑很简单:用一个“飞天”的梦想,换取资本市场“硬通货”一样的融资,然后拿钱去砸技术、砸市场、砸产能。
他们的核心KPI不是利润,是销量,是市场份额,是“人设”。
只要销量在增长,故事就能继续讲,下一轮融资就有指望。
所以你看,一个为了“续命”,一个为了“革命”,两拨人马凑到一起,目标出奇地一致:不惜一切代价,把销量数字做上去。
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最简单粗暴的“阳谋”。
你降一万,我就敢降两万送积分;你送积分,我就敢免息加送充电桩。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贴身肉搏,往对方身上捅刀子,看谁先失血过多倒下。
这里面最拧巴,也最能体现“草台班子”本质的,就是那些合资品牌。
他们曾经是市场上最靓的仔,躺着就把钱赚了。
现在好日子到头,外方股东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和成本考量,中方股东看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心急如焚。
两边坐在一个会议室里,可能对“未来”的定义都不一样。
这种貌合神离的合作,在存量搏杀的时代,其脆弱性暴露无遗。
降价吧,利润没了,外方不答应;不降价吧,销量没了,中方要跳脚。
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在一轮又一轮的扯皮和妥协中,错失所有的时间窗口。
这个“汽车战国杀”的终局会是什么?
历史早就写好了答案。
战国打了两百多年,最后只剩下一个秦国。
这个过程,不是请客吃饭,是尸横遍野,是无数小国的灰飞烟灭。
今天的汽车行业也一样,最终能活下来的,一定是少数中的少数。
而且最讽刺的是,那个最终统一天下的“秦”,可能现在还不是牌桌上叫得最凶的那个。
也许是某个今天你还看不上,或者干脆还没下场的跨界巨兽。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场大戏的本质,比去猜谁是下一个“爆雷”的龙头要重要得多。
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然后通过惨烈出清来寻找新平衡的周期。
在这个阶段,利润是奢侈品,现金流是生命线,而“活下去”是唯一的信仰。
所有关于“智能驾驶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都暂时让位于“下个月工资怎么发”的现实问题。
看着他们一边烧着几十亿的钱,一边在发布会上激情澎湃地描绘蓝图,我总感觉,这群人比我们这些被套牢的股民,其实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大家都在一个巨大的坑里,只不过他们挖坑,我们填土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