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聊起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脑子里可能还是老印象,觉得我们就是靠着价格便宜去跟别人竞争,甚至有人会担心,我们这么大的生产能力,会不会冲击到国外的市场。
但最近几年,情况早就发生了变化。
就拿咱们的汽车行业来说,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做成的一件事,就非常值得咱们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它不光是把车卖到了国外,更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帮助一个国家的“国民品牌”起死回生,这件事的过程和方法,跟咱们过去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件事的主角之一,是马来西亚的宝腾汽车。
对于马来西亚人来说,宝腾不单单是一个汽车品牌,它更像是一种国家荣誉的象征,代表着他们国家工业化的梦想。
可是,这个承载着厚望的品牌,在遇到吉利之前,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它已经连续亏损了九年,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产品更新换代也跟不上节奏,可以说,宝生生陷入了发展的泥潭,让马来西亚政府和民众都感到非常揪心。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吉利汽车出现了。
2017年,吉利决定入股宝腾。
消息一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
很多人都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次简单的收购,吉利会不会把宝腾这个牌子慢慢边缘化,然后把马来西亚变成自己产品的倾销地?
这种担忧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然而,吉利接下来的第一步操作,就让所有观察者感到意外。
在最后的股权谈判中,吉利主动做出了让步,只持有宝腾49.9%的股份,把50.1%的控股权,留给了马来西亚的合作伙伴。
这个决定在商业上看起来似乎有点“吃亏”,放弃了绝对的控制权。
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是吉利智慧的体现。
这一举动,清晰地向马来西亚方面传递了一个信号:吉利不是来当“征服者”的,而是来做“合伙人”的。
宝腾依然是马来西亚的国民品牌,吉利的角色是提供帮助,让这个品牌重新焕发活力。
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一下子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为后续所有深入的合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建立信任,远比争夺一时的控制权要重要得多。
信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干实事了。
吉利给宝腾开出的“药方”,不是简单地给几款新车型,而是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系统性升级”。
这套方法,后来被总结为“全产业链输出”。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吉利着手解决宝腾最头疼的成本问题。
当时,在马来西亚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成本要比中国高出三成左右,这让宝腾的产品在价格上毫无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利没有采取从中国大量运送零件的简单办法,而是直接带着28家在中国合作得非常好的海内外供应商,一起到马来西亚投资建厂。
这就好比,你家原来做饭买菜不方便,现在吉利直接在你家旁边建了一个配套齐全的大型生鲜超市,各种食材又好又便宜。
这个举动,不仅立竿见影地降低了宝腾的生产成本,还直接带动了马来西亚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平提升。
光有好的硬件还不行,内在的“软实力”也得跟上。
吉利把自己经过市场验证的先进技术,比如高效的发动机、模块化的整车平台,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宝腾。
同时,一整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从生产线的质量控制,到供应链的管理,再到市场营销的策略,也全面引入到了宝腾的日常运营中。
更关键的是,吉利非常注重培养当地的人才。
他们专门成立了“中马未来学院”,每年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名额,资助马来西亚的优秀年轻人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汽车相关专业。
这就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援助了,而是在为宝腾,乃至为马来西亚汽车工业的未来,培养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是惊人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吉利入股之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连续亏损九年的宝腾就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汽车销量更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的一年卖出6万多辆,猛增到2023年的15.4万辆,市场排名也一跃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名。
曾经那个让国民“又爱又愁”的品牌,如今重新成为了国家的骄傲。
马来西亚政府和民众,也亲身体会到了这种合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中国品牌的看法,也从过去的刻板印象,转变为技术先进、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吉利在马来西亚的这个案例,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国际上一些人总在提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吉利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的强大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合作共赢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它就不是什么需要担心的“过剩产能”,而是一种能够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优质资源。
它可以像一股活水,注入到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既帮助了对方实现产业升级、创造就业,也为中国企业自身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双赢局面。
这种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那种简单把产品卖出去的“产品出海”阶段,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帮助合作伙伴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生态的“产业出海”新阶段。
这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