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得卖到30万起?还得学我开车?我钱包先学会躲了。
朋友在8月的展台边挤眉弄眼,我盯着那条贯穿尾灯,脑子里蹦出个词:这玩意儿,像把老NSX的光,切成一条直线,插回电时代。
先把时间钉住,省得有人说我编。
8月中旬,讴歌把RSX原型车官图丢出来,年内去圆石滩亮相,量产推到2026下半年。
轿跑SUV,基于0系列纯电平台,重点不是马力表,重点是它宣称能自学习的ASIMO OS。
你听到学习,脑门自然一紧;我也一样,手心先冒汗,再好奇。
镜头往回拉一小步,是那个前脸。
封闭格栅,底下一个大张口,像刚练完硬拉,呼吸带风。
分体式大灯的上眼皮很凶,往下是风道和真正的灯组,拼在一起有点杀气。
侧面是老套路的溜背,可线条干净,隐藏式门把手跟双拼色合在一块儿,算是把年轻这块牌,挂得不尴尬。
电子外后视镜如果法规点头,视觉会更干脆,雨夜的可见性要再看测试。
设计没跑偏,这次像是从概念车直接拖拽到现实,没掉太多像素。
说智能,别把它当个热词糊墙。
ASIMO OS的意思很明确:把驾驶辅助、车机、底盘和能量管理拉到同一张桌子上,做一件事模仿你。
你平时加速一脚狠,它会揣着;你跟车留两台车距,它就学这个节奏。
第一次上手,像新同事一起吃饭,客客气气;一个月后,它会在匝道口替你把那一下力道拧到位,让人心里一松。
这套东西的门槛在数据质量和OTA频率,学得真,像你;学得假,像你的小学同桌抄作业,神似又不及格。
有人冷不丁问我,2026年才量产,会不会被对手换两代。
我耸肩,确实会。
顺手翻个旧账:日本车企的强项是稳定耐久,电动化这波最怕被人抓住软件慢的缺口。
这台RSX,偏偏反其道,拿会学你做第一张牌。
逻辑简单粗暴把驾驶感觉做得更亲密,先把情绪口碑拿下,再聊性能的硬指标。
冒风险,赌收益。
给点干货,不然又有人说光会讲段子。
预期风阻系数,按这套线条,进0.24到0.26的区间并不离谱;平台能做到800V快充,是这两年的行业共识,功率要看供应链签了谁,250kW以上才像话;驾辅硬件,激光雷达不是必选项,纯视觉加毫米波雷达的方案在成本更友好,关键是中央计算的算力裕量。
参数晚点会全放,你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它把造型和交互,押成两颗主骰子。
有个小细节我挺在意。
工程师讲自学习时没扯玄学,直接提到驾驶风格标签、分场景标定和个性化阈值。
听上去有些硬,但这是靠谱的路子。
跟车、变道、弯中油门开合,这些点位一旦可调,车的性格就不再是标配。
你是急脾气,它就别慢吞吞地介入;你是佛系,它就别抢戏。
哪怕是同一个人,早高峰和夜间回家,两套模板切换,体验也不一样。
做成了,用户粘性高;做砸了,差评更狠。
粉丝那头已经开吵。
老车友看尾灯笑,说这才是讴歌;新势力阵营甩来一串词:算力、生态、APP。
两边都没错,核心是,车企要在运动感和智能化之间拎出自己的抓手。
德系按压质感,美系堆料和叙事,RSX想讲节律踏板、转向、辅助的同一个人,没情怀滤镜,全讲体感。
这条路可行,代价是要有极强的测试闭环。
不是请KOL绕两圈,是真把日常通勤的脏数据吃干净。
我得泼点冷水,免得你看嗨了。
电子外后视镜在雨雾里,如果除雾和涂层不到位,画面会拖影,夜里对比度也会影响判断,这事要靠实测说话。
撞了之后的维修成本,镜头加屏幕比机械镜贵不少,保险怎么定价也要盯。
再有,隐私边界,学习就涉及驾驶行为上传,官方得把脱敏流程和用户开关讲透。
别偷懒,不然容易翻车。
从产业面往外看,选轿跑SUV打头阵,不是随手拍脑袋。
北美、东亚主流城市的审美和使用场景都吃这一挂,高腰线、低风阻,空间还过得去。
平台走在前,后续中型和中大型产品能复用件,开发周期和边际成本会往下躺。
痛点倒摆在那:法规节奏、供应链波动、定价策略。
尤其是定价,往上一点伤销量,往下一点伤品牌,看你吃哪口苦。
又想起那天的场面。
展台灯光有点硬,车漆在阴影里反出一条锋线。
年轻设计师在一旁笑,说终于把概念车留住了。
这句话不伟大,但珍贵。
量产世界里,很多锋利的边角被妥协磨圆,用户最后拿到的是接近。
这次,他们想让接近等于相似度很高。
我愿意给这个执念点掌声,前提是别亏待底层工程。
数据也别完全空着。
行业公开样本看,轿跑SUV的空气阻力优化能拉出5%到8%的续航浮动;快充从150提升到250kW,10%到80%的时间能缩短一半左右;用户对驾驶辅助的满意度,和介入平顺指数的相关性高,这指标不性感,但比你在发布会上喊口号实在。
拿这些土数据,比拿诗和远方更管用。
有意思的是,RSX把品牌记忆往电上接。
NSX当年是速度的图腾,现在这条尾灯像一根针线,把速度缝到了扭矩响应和软件节奏。
听着文绉绉,落地也就几件事:出弯时的电机扭矩别窜,方向回正别发飘,辅助别抢戏。
说白了,别磨人。
车能做到别磨人,你就不会骂它冷冰冰。
热搜那边的词都写好了,笑着用也行:讴歌RSX、轿跑SUV、电动化、ASIMO OS、自学习辅助驾驶。
不扎眼,放在句子里当普通词用,平台更喜欢。
真要起标题,别堆词,抓住一个点就够,比如车会学你,或者概念车没掉线。
写到这儿我看了眼表,心里冒出一个小算盘。
等它量产落地,谁会先买单?
多半是对机械质感还念念不忘,又不想在智能化上吃亏的那拨人。
开车的人会在匝道口做决定,不在发布会。
那一下是直觉活。
能让他在熟悉的弯道里微笑,订单就不远。
我不替任何品牌站台,我只替好用的体验说句公道话。
RSX的狠,不在于百公里几秒,而在它敢说一句我学你。
这句话有胆量,也有风险。
成了,电动豪华的第二回合它能抬头;没成,漂亮的外壳会被当手机壳看待。
别怕赌,怕的是赌完不认账。
最后留个钩子,不打鸡血。
下次你上车,先别急着看屏幕,踩两脚油门,看看车回你什么表情。
要是它懂你那半米的克制,就值回票价。
要是它把你当新手村,早点调头,省得窝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