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一个领克经销商投资人,领克900的订单超预期。
单店目前大定量已经是100多台,达到了一个过去两年的小高峰,按照热度来看,领克900超过了领克Z10、Z20的上市热度。
最贵的车型,之所以会卖出最好的订单量,说明产品的优秀程度,足以覆盖此前的品牌认知。
比如说福特,现有销量最好的两款车型,是30多万的探险者,和50万+的福特F150,这两款车型在经济充裕消费者的世界里,是当之无愧的高端产品。
其实领克的销售均价并不低,08、07上市之后,销售均价突破了18万,已经有了向上发展的动能。
领克900的优势,是能站在科技、电动、家用、大尺寸的契机上,用顶尖的技术,造出目前30万级市场中最需要的产品力出来。
退一步来看,入门车型28.99万的1.5T Halo版,拥有同级别没有的核心竞争力,而1.5T Ultra版本则进一步强化了领克900的吸引力。
30万左右的定价贵不贵?分两头看。
领克900的客群,是升级、改善群体,这部分人已经准备好30万甚至更多的预算消费,但疲倦了BBA的传统产品、技术序列。
他们对产品的审视,从品牌向产品改变非常明显。
所以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产品力,那么领克900的5米2尺寸、5秒以内加速、扎实的用料、出色的安全性、四驱系统就都是亮点。
要知道这些产品力,过去在30万级市场中根本享受不到。
觉得领克900贵的则是另一批人,这批人还没有完成对BBA的“去魅”,在这部分消费者看来,“有30多万我买个宝马X3”不好吗?
这种消费观念本质上没有错,只能说不是领克900的潜在客群,领克900也无法用产品力来扭转这部分群体的传统观念。
领克900的产品力是过剩的,即便是1.5T版本,EM-P架构的设定,也注定了即便排量不大,但在电池包亏电情况下,动力根本不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理由有两个:
1、内燃机热效率更加优秀,1.5T内燃机最大净功率143kW,即便是在高速、亏电情况下,整个动力系统也不需要太大的发电功率。
而且,EM-P架构是允许内燃机直接驱动的,动力不够用的顾虑完全可以打消。
2、即便是1.5T Halo版,电池包容量也有45kWh,客观来说这个电池包不算小,WLTC的测试里程,纯电续航能力超过180km。
按照每天50km的使用强度分析,纯电续航能支撑3天以上,我也想不到有多少人每天会跑200km的长途,即便有这种长途需求,也只是偶尔的。
至于配置,领克900即便是入门车型,也非常强了。
比如说前后双电机、45kWh电池包、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调节、哈曼卡顿音响等等, 这些配置放在日常使用中已经足够用了。
1.5T Ultra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双腔空悬、30寸前后双6K巨屏、二排旋转座椅,这些配置属于升华配置,如果不需要那么强的科技感,实话说1.5T Halo作为机械产品,已经强的不像话了。
有人质疑领克的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质疑点不做反驳。
但领克900更想突出的是一台安全、性能、操控好,而且科技感有的玩儿的全能型产品,至少在这个价格区间中,它的优势非常突出。
还是那个观点,买车的前提,是它应该先是一台机械能力很强的产品。
在安全、底盘设计、用料以及可靠性上,30万级的理想可能还不是领克的对手,当然不否认领克900是家族第一台冲击30万以上的产品,市场还得考验它。
但从热度来看,领克900大有轰击理想L系基本盘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