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车企巨头举起收购大刀,新能源新贵是顺势臣服还是激烈反抗?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的一纸合并协议,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戏剧性的战略转折——这不仅是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产业变革预演。
百亿豪赌背后的战略焦虑
2016年吉利推出极氪时,恐怕连李书福都没想到,这个定位高端的电动车品牌会以被"反向收购"的方式重归母体。根据协议,吉利将以每股26.87美元(溢价13.6%)的价格私有化极氪,这意味着吉利需要动用超200亿港元完成这场"自我革命"。
这场看似突然的并购,实则暗藏行业寒冬的生存逻辑。2025年上半年,极氪在美股遭遇"估值歧视",其市值仅为蔚来的1/3;而吉利传统燃油车业务利润率已跌破5%警戒线。就像手机行业的诺基亚错过智能机浪潮,吉利正在用百亿学费买一张新能源时代的船票。
从"多生孩子好打架"到"集中力量办大事"
回望吉利的新能源之路,活脱脱一部战略试错教科书。2018年开启的"品牌大爆炸"时期,吉利同时运营几何、极氪、极星等7个新能源品牌,结果2024年财报显示,除极氪外其余品牌合计亏损达58亿元。这种"散弹打鸟"战术,在与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交锋中溃不成军。
转折点在2024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开启"断臂求生"模式: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划归极氪、翼真变身银河MPV系列。此次极氪私有化标志着战略收缩进入最后阶段,就像丰田当年砍掉Scion集中资源发展混动技术,传统车企的转型从来都是壮士断腕。
新能源战争的"三线作战"困局
值得玩味的是合并条款中的"股权置换"选项。极氪股东可1:1.23换购吉利股票,这个看似慷慨的方案,实则暴露了吉利更深层的焦虑——既要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又要追赶智能电动化,还要布局自动驾驶,三线作战让这个年销150万辆的巨头也力不从心。
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那句"与其十个手指按跳蚤,不如攥紧拳头打硬仗",道出了行业残酷真相。当造车新势力用"软件定义汽车"重塑行业规则时,传统车企的规模优势反而成了转型包袱。吉利合并极氪,本质上是在复制大众集团将保时捷IPO后又增持的资本魔术。
中国车企的"诺基亚时刻"启示录
这场并购恰似当年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产业隐喻——不是强者吞并弱者,而是旧霸主向新王朝的低头。不同的是,吉利选择了在巅峰期主动革命,而非诺基亚式的败局已定。数据显示,合并后的新吉利将拥有年产80万辆电动车的产能,研发投入强度将提升至营收的8%,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传统车企向科技公司蜕变的决心。
当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制造成本压低30%,当比亚迪凭垂直整合实现25%的毛利率,留给传统车企的转型窗口正在关闭。吉利极氪合并案揭示的行业真相是:新能源淘汰赛已进入下半场,没有中间路线,要么All in转型,要么黯然退场。
这场震动行业的合并绝非终点,而是新一轮竞赛的起跑枪。当传统造车基因与互联网思维真正融合,当规模效应遇见技术创新,中国汽车工业或许正在孕育比特斯拉更可怕的"新物种"。下一个十年,全球汽车产业版图必将重写,而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存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