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规模扩张与结构转型中迈入新阶段,而新能源汽车以44.3%的销量占比,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的质变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激增41.4%和40.3%,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5.2%跃升至44.3%,接近总销量“半壁江山”。这一数据背后,是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协同发力:
技术突破:比亚迪刀片电池、吉利雷神混动、华为ADS 3.0智驾系统等创新成果,推动续航、安全与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例如,比亚迪海鸥搭载钠离子电池,成本下降15%;极氪009光辉版凭借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实现1000公里续航。
市场分化: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形成绝对优势。比亚迪以214.6万辆总销量登顶,其中海外销量47万辆,同比激增132%;吉利新能源销量达72.52万辆,同比暴涨126%;长安新能源销售45万辆,同比增长48.8%。反观合资品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6.6%,豪华品牌中宝马i5与奔驰EQ系列销量呈现两极分化。
政策红利: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累计补贴申请量达412万份,直接拉动消费升级。数据显示,私人购车用户中近70%为增换购群体,推动2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35%。
出口与结构升级:中国汽车全球化提速
尽管面临外部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出口仍保持韧性。上半年出口量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插混车型成为出口新增长极,上半年出口39万辆,同比激增2.1倍,奇瑞、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生产,在俄罗斯、东南亚、拉美市场快速渗透。
国内市场结构同样深刻调整:
品牌格局: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68.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比亚迪、上汽、吉利组成“200万辆俱乐部”,与特斯拉中国(58.2万辆)形成“一超多强”态势。
价格带竞争:20-30万元市场成为主战场,小鹏G6的“AI代驾”、蔚来ET5T的换电体系、理想L7的增程技术各显神通;农村市场则涌现出东风小康EC31等4万元级电动微卡,享受下乡补贴后性价比凸显。
区域分化:长三角、珠三角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5%,北京、上海等限牌城市插混车型占比显著提升;二三线城市成为增程式车型核心市场,理想L7在成都、重庆市占率达38%。
下半年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汽协预测,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1600万辆。但挑战亦不容忽视:
政策退坡:新能源免购置税优惠逐步退坡,可能影响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决策。
库存压力: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6.6%,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技术竞争:固态电池、L3级自动驾驶、车网互动(V2G)等前沿领域将成为决胜关键。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已完成寒区测试,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装机量突破50万辆,显示技术迭代加速。
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新能源为支点,撬动全球产业格局重构。上半年44.3%的新能源占比,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里程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