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庆举办的那个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场面确实挺大,人来人往的,看着特别红火。
展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款摩托车和电动车,设计得一个比一个漂亮,科技感也足。
但是,你要是凑近了跟那些参展商老板们聊几句,就会发现,这热闹的背后,大伙儿心里其实都藏着点事儿,笑容里也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明展会办得这么成功,大家却高兴不起来,这事儿还得从咱们老百姓日常出行离不开的两样东西说起:摩托车和电动车。
咱们先说说摩托车。
想当年,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摩托车可以说是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是很多人家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数据摆在那儿,在2007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摩托车的年产销量超过了三千万辆,那是个什么概念?
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可现在呢,情况大不一样了。
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掉到了一千九百多万辆,跟巅峰时期相比,少了整整三分之一。
这减少的一千多万辆去哪儿了?
其实答案咱们心里都清楚,很大一部分都被更方便、更省钱的电动自行车给替代了。
现在城市里,尤其是在那些“禁摩”的城市,你放眼望去,马路上跑的绝大多数都是悄无声息的电动车,摩托车的轰鸣声反而成了稀罕物。
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厂家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这股潮流谁也挡不住。
既然摩托车的市场在萎缩,那电动车这边总该是一片欣欣向荣吧?
确实,用的人多了,市场大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所有人和所有企业的面前,那就是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
国家出台这个《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出发点是绝对值得肯定的。
毕竟,前些年,马路上那些速度飞快、横冲直撞的超标电动车,确实带来了不少交通安全隐患,很多人都把它们叫做“马路杀手”。
为了让大家出行更安全,新国标就定下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矩,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把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在了25公里。
不仅如此,一旦你的速度超过了这个限制,车辆就得自动切断电源,让你快不起来。
同时,还对车身材料、刹车性能都做了更严格的要求。
说白了,国家就是想通过这个标准,把电动车拉回到“自行车”的属性上来,强调它的非机动车定位,核心目的就是两个字:安全。
这个为了安全而设的“紧箍咒”,本意虽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下子勒到了很多人的痛处。
首当其冲的,就是咱们每天都能见到的外卖和快递小哥们。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国仅外卖员这一个群体的数量就可能突破一千四百万人。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他们构成了现代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时间就是收入,效率就是生命线。
他们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平台派单的时间卡得死死的,顾客也等着热乎的饭菜和急需的包裹。
现在,他们的坐骑最高只能跑到25公里/小时,遇到个上坡或者逆风,速度可能还要更慢。
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时间里,他们能接的单子变少了,能跑的距离变短了,收入自然也就直接受到了影响。
这不是个小问题,这背后关系到的是一千多万个家庭的生计。
普通老百姓对这个速度限制,也是有不少想法的。
在这次博览会上,就有一位阿姨逛了一大圈,最后还是摇着头准备空手而归。
她就跟身边的人说,自己家离菜市场大概两公里路,以前骑电动车,一溜烟就到了,买菜购物特别方便。
可要是换成这种限速25公里的新国标车,感觉慢悠悠的,要是再碰上个刮风下雨的天气,等回到家,买的热乎饭菜估计都凉了。
她觉得这个速度甚至有点跟不上日常生活的节奏,还不如多花点钱去买辆摩托车。
可一想到摩托车上牌照的各种手续和一些城市的限制,又觉得太折腾。
这位阿姨的话,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大家并不是不认同安全第一的原则,而是觉得这个“一刀切”的速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效率和便利需求。
国内市场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那咱们的摩托车和电动车企业是不是就没路可走了呢?
当然不是。
咱们中国的企业向来有股子韧劲,国内不好做,那就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事实上,咱们的摩托车在国外卖得相当不错,尤其是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这些地区,中国摩托车以其超高的性价比和皮实耐用的特点,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就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中国出口到拉美和非洲的摩托车加起来就超过了七百五十万辆,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成绩,也确实为国内的摩托车产业撑起了一片天。
然而,出海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处处都可能是暗礁和风浪。
一方面,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太好,很多国家老百姓的购买力都在下降,这自然会影响到摩托车的销量。
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出口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比如说,墨西哥就提出要对咱们中国生产的摩托车征收高达35%的关税。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等于我们卖出去一辆车,还没到消费者手里,价格就凭空涨了一大截,我们最大的优势——价格,就被大大削弱了。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咱们自身也存在短板。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还停留在单纯卖产品的阶段,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品牌运营和售后服务体系。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很好的餐馆,菜做得再好吃,如果没有好的服务和口碑,也很难做大做强,跟那些国际大品牌竞争起来,底气还是稍显不足。
所以你看,整个事情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
在国内,摩托车的发展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市场空间被压缩;而作为替代品的电动车,又因为新国标的速度问题,让一部分消费者和从业者感到不便,影响了购买意愿。
转战海外,虽然市场广阔,但也面临着关税壁垒和自身体系不健全的挑战。
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这次博览会也传递出了一些行业内部的声音。
中国摩托车商会已经把推动“摩托车解禁”和改革“13年强制报废政策”列为了下一年的重点议题。
这表明,行业本身也在积极寻求政策上的松动和改变。
其实,这正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探讨和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安全是红线,绝对不能突破,但如何在这条红线之上,更好地兼顾民生便利、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或许,未来可以探索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比如,是否可以对用于生产作业(如外卖配送)的电动车设定不同的标准?
是否可以在管理条件成熟的城市,逐步放开对摩托车的限制?
这些都需要企业、政府和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去寻找那个最合适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