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伙儿盘盘最近的新闻——2025年8月中旬,某老牌合资车企发了份半年财报,旅行车产品线销量同比下滑23,经销商库存堆到仓库顶;9月初成都车展上,某国产新势力原本高调宣传的"旗舰旅行车"撤展,销售私下吐槽"根本卖不动"。
这俩事儿放一块儿,把"旅行车叫好不叫座"的老标签又贴回去了。可偏偏这时候,9月16日享界S9T上市,上市1小时订单破5000台,24小时大定突破7500台,9月初线下门店试驾排到三天后,连平时只看SUV的奶爸群都在讨论"这旅行车有点东西"。
别人家旅行车在"凉凉",它咋就"稳了"?
旅行车市场为啥总"雷声大雨点小"?2025年了还"叫好不叫座"?
翻开旅行车在中国的发展史,那真是一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血泪账本。
早在2000年初期,进口的沃尔沃V60、奥迪A4 Allroad就已经进入国内市场,懂车的人看到那修长优雅的车身线条,再瞧瞧那能装下全家行李还绰绰有余的后备箱,无不赞叹"这车才是懂生活的人该开的"。
可真到了4S店谈价格,销售顾问脸上的笑容就有点挂不住了——一个月能卖出去几十台就算不错,大部分时候月销量连三位数都上不了。
这种尴尬一延续到现在,只不过主角从进口车换成了国产车。2020年前后,国产车企也想在旅行车市场分一杯羹,有品牌推出过15万级的家用旅行车,宣传文案写得天花乱坠:"兼顾轿车舒适性与SUV空间性""适合全家出游的全能车型"。
结果呢?
上市半年就匆匆停产,经销商在清库存时苦笑着总结:"客户来看车的时候确实夸好看,但最后还是去隔壁展厅提SUV了。有人嫌后排头部空间不够,有人觉得花轿车的钱买个溜背造型不值当,更多人压根就没把旅行车当成购车选项。"
到了2025年,新能源车都已经卷到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这些黑科技了,可旅行车市场还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旅行车在乘用车分类统计中通常被归入轿车类别,并没有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连官方统计都觉得这个品类不够重要到需要单独列出来。相比之下,SUV车型占据了国内乘用车市场42的份额,轿车占比48,MPV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唯独旅行车像个透明人。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
从消费习惯来看,中国消费者对"大"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车要看起来大气,空间要显得宽敞。SUV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底盘高显得威武,车身方正看着敦实,往那一停就给人"我很能装"的感觉。旅行车呢?虽然实际装载能力不输SUV,但那低趴的车身、溜背的造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变长的轿车",缺少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大"。
再从实用角度讲,旅行车也有自己的短板。
传统燃油旅行车为了保持流线型车身,后排头部空间往往会受到一定影响。一米八的大个子坐进去,头顶可能就只剩一拳的距离,长途乘坐会觉得压抑。而且早期进口旅行车动辄三四十万的售价,配置还不见得比同价位SUV丰富,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旅行车=花冤枉钱买情怀"的印象。
旅行车一没找准自己的目标人群。
在欧洲,旅行车是中产家庭的标配,开着它去度假、搬家、日常通勤都游刃有余。但在中国,这个定位就显得尴尬了:追求实用的家庭用户会选MPV,觉得那七座布局更适合二胎三胎;追求驾驶乐趣的年轻人会选轿车或性能车;需要装载能力的会上SUV或皮卡。旅行车夹在中间,变成了"谁都能替代"的选项。
难怪有业内人士感慨:"旅行车在国内市场就像一个优秀但不合群的学生,成绩很好(产品力不错),但就是交不到朋友(卖不出去)。"
每次车企推新款旅行车,媒体和车评人都会一顿猛夸,结果消费者看完测评视频转头就去订SUV了。
这种"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一困就是二十多年。
就在整个旅行车市场死气沉沉的时候,享界S9T在9月16日的上市发布会上放了个大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既要轿车的操控,又要SUV的空间,还要新能源的省心。"
这话听起来像是营销口号,但仔细拆解下来,会发现它确实戳中了旅行车一以来没解决的几个核心痛点。
咱们先从最观的空间说起。
享界S9T的车身长度达到5160mm,轴距3050mm,这是什么概念?拿同价位的新能源SUV来对比,很多中型SUV的轴距也就在2900mm左右,享界S9T硬生生多出了15厘米。这多出来的空间可不是白给的,体现在后排腿部空间上——实际测试中,一米七八的成年人坐进后排,腿部空间还能多出三指的距离,翘个二郎腿都不成问题。
这就解决了传统旅行车"后排局促"的老毛病。
后备箱容积。常规状态下729升的空间,已经能轻松塞下四个28寸行李箱外加两个露营帐篷;要是把后排座椅一键放倒,容积飙升到1677升——这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小型搬家货车的装载量了。
周末想带全家去郊外露营,帐篷、折叠桌椅、烧烤架、冷藏箱,甚至皮划艇都能往里塞。相比那些号称"能装"但后备箱只有500多升的城市SUV,享界S9T的空间优势简是降维打击。
动力和能耗表现同样炸裂。
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纯电版车型在快充模式下,15分钟就能从30充到80,或者说充电5分钟就能增加200公里续航——喝杯咖啡的工夫,车就能从"续航焦虑"状态满血复活。这种补能速度,已经快赶上燃油车加油的效率了。而且百公里电耗只有13.2千瓦时,按照家用电价算,每公里成本还不到6分钱,比燃油车省了一半不止。
零百加速3.95秒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很多人对旅行车的印象还停留在"温吞吞的家用车"阶段,觉得这种车就该慢悠悠地开。但享界S9T用实际表现告诉你:旅行车也可以很"暴躁"。这个加速成绩,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同价位的燃油性能车,甚至能跟一些入门级跑车掰掰手腕。
周末带家人出游的时候是温柔的"奶爸车",自己一个人开的时候又能体验推背感,这种反差感确实很有吸引力。
价格策略。
起售价30.98万元,顶配也不过36.98万元,这个定价对标的是中高端SUV和轿车市场。要知道,同样配置和空间的进口旅行车,售价基本都在50万以上;就算是合资品牌的旅行车,配置稍微全一点也得35万起步。
享界S9T把价格打下来的同时,配置还一点不含糊:后排座椅带加热、通风、按摩三件套,方向盘加热、HUD抬头显示、全景天幕都是全系标配,连充电接口都考虑到了"双C口+12V电源"的组合设计——这意味着宝妈开车的时候可以给孩子的平板电脑充电,露营党可以用车载电源煮火锅。
对比一下市面上的竞品就能看出享界S9T的"性价比屠夫"属性。
同价位的新能源SUV,要么空间不如它大,要么配置没它全,要么智能化水平差一截。那些进口旅行车虽然品牌溢价高,但实际配置反而还不如享界S9T丰富——花50万买个进口旅行车,结果连座椅按摩都要额外选装,这搁谁身上都觉得不划算。
享界S9T就是瞅准了这个市场空白,用"高配置+低价格"的组合拳,把旅行车从"小众情怀"拉回到"理性选择"的范畴。
第三部分:旅行车市场的"死结",享界S9T是怎么解开的?
旅行车在中国卖不动,归根结底不是产品本身有问题,而是一没找对方法去化解消费者心里的那几道坎。
老一辈人看旅行车,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拉长版的面包车吗?开出去没面子";年轻人又嫌"后备箱大是大,但后排坐着憋屈,长途旅行反而累";家庭用户最担心的是"空间大肯定油耗高,养车成本吃不消"。
这些顾虑层层叠加,就形成了旅行车市场的"死结"——消费者明知道旅行车优点多,但就是不敢买。
享界S9T能在一片红海中杀出来,最的是它把"新能源技术"当成了破局的利器。
传统燃油旅行车最大的槽点就是油耗高——因为车身长、重量大,百公里油耗往往要比同级别轿车高出2-3升,一年下来光油费就得多花好几千。这笔账消费者算得清清楚楚,自然不愿意为"大空间"买单。但新能源车完全颠覆了这个逻辑:电比油便宜一半,充电又比加油方便(很多小区地下车库就有充电桩),用车成本线下降。
享界S9T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百公里电耗13.2千瓦时,按照家用电价0.5元/度计算,百公里成本才6.6元,比公交车都便宜。
这么一算,"养车贵"的顾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空间实用性上,享界S9T也动了不少脑筋。
传统旅行车为了保持流线型外观,往往会牺牲后排头部空间,导致乘坐舒适性打折扣。享界S9T采用了纯电平台架构,没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舱和传动轴占据空间,整个座舱布局更灵活。3050mm的轴距配合合理的车内设计,让后排头部空间得到了明显改善——实测数据显示,一米八的成年人坐进后排,头顶还能剩下两指的距离,完全不会有压抑感。
而且后排地板几乎纯平,坐三个成年人也不会因为中间凸起而感到局促。
这种"既要优雅外观,又要舒适空间"的平衡,正是传统燃油旅行车一做不到的。
定位上,享界S9T瞄准的是"家庭+个性"双重需求。
放眼20-30万价位段,家庭用户的选择其实挺纠结的:买MPV吧,那方方正正的造型实在谈不上美感,而且开出去总有种"拉客专用车"的既视感;买SUV吧,满大街都是同款,毫无辨识度可言;买轿车吧,后备箱又太小,装不下一家老小的行李。
旅行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有轿车的优雅线条,有SUV的装载能力,还有旅行车独特的溜背造型,开出去回头率不比小众跑车低。
对于那些既想要实用性、又不想随大流的消费者来说,享界S9T简是"量身定制"的选择。
更深层次看,享界S9T的成功还体现了一种"技术平权"的理念。
过去,旅行车市场基本被进口品牌垄断,那些欧洲大厂动辄开出五六十万的天价,配置还抠抠搜搜——什么座椅按摩、智能驾驶辅助,全都是选装项目,加起来又得多花十几万。这种"高价低配"的策略,让旅行车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属玩具。
享界S9T反其道而行之,把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高端配置全部下放到30万级市场,让更多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旗舰级的用车体验。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屠夫"打法,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供应链整合,真正降低了旅行车的门槛。
正是这种"不端着"的姿态,让享界S9T打破了旅行车"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这些问题,享界S9T真能"扛住"吗?
任何一款新车上市,质疑声总是少不了。
享界S9T虽然上市首日就拿下了5000台订单,但网友们的担心也很实在——毕竟买车是大事儿,光看发布会上的数据可不够,还得考虑实际用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一个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保值率。
不少人担心:"旅行车本来就小众,二手市场更冷门,三年后卖车是不是得亏惨?"
这个顾虑确实有道理。从历史数据看,旅行车的保值率普遍比SUV低5-10——同一个品牌,轿车三年保值率能到60,旅行车可能就只有55。但享界S9T有几个特殊情况:它是新能源车,而新能源车整体保值率这两年一在提升,2025年主流电动车的三年保值率已经能稳定在50左右,跟燃油车的差距越来越小;其次,享界S9T背靠华为生态,电池享有终身质保,这对二手车买家来说是个很大的信心保障——至少不用担心换电池的天价费用;最后,随着旅行车市场逐渐升温,二手车流通性也会相应改善。
当然,保值率这事儿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享界S9T不太可能出现"买了就砸手里"的极端情况。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关于后排空间的。
很多人看到旅行车,第一反应就是"后排中间肯定有大凸起吧?坐三个人得挤死"。
这确实是传统燃油车的通病——因为要给传动轴留空间,后排中间往往会凸起一大块,中间乘客的脚根本没地方放。但享界S9T用的是纯电平台,没有传动轴这个"绊脚石",后排地板几乎做到了纯平。实际测试中,三个成年人并排坐在后排,中间的人腿能自然伸,脚下空间跟两边乘客基本一致。
短途通勤完全不会觉得憋屈,就算跑个两三百公里的长途,也不至于累到腰酸背痛。
这一点比很多SUV强太多了——那些号称"宽敞"的城市SUV,后排中间凸起跟小山包似的,坐上去就是遭罪。
还有人担心旅行车会不会像MPV一样被贴上"商务车"的标签。
这个顾虑主要是心理层面的——MPV那方方正正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机场接送、公司通勤这些场景,开出去总有种"司机感"。
旅行车会不会也有这个问题?
从享界S9T的设计来看,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外观走的是简约优雅路线:溜背线条流畅自然,隐藏式门把手凸显科技感,整体气质更接近高级轿车而不是工具车。日常开出去,路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车挺特别的",而不是"又是一辆拉人的商务车"。
而且旅行车本身就自带一种"生活方式"属性——开旅行车的人,往往给人一种"热爱旅行、追求品质"的印象,这种标签明显比MPV的"商务属性"更讨年轻人喜欢。
电池安全和续航衰减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新能源车发展到现在,电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消费者的顾虑依然存在:"电池会不会自燃?开几年续航会不会腰斩?"
享界S9T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功夫。
它搭载的是800V高压电池包,采用了业界领先的热管理系统,即使在夏季高温或冬季严寒环境下,电池温度都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大幅降低了自燃风险。续航衰减方面,华为的电池管理技术已经在问界系列车型上验证过,实际表现还不错——正常使用三五年,续航保持率能在80以上,足够应付日常需求。
再加上终身质保兜底,消费者基本可以放心大胆地买。
充电便利性也值得聊聊。
虽然享界S9T支持800V快充,但有人担心:"我家小区没充电桩怎么办?出门找充电站会不会很麻烦?"
这个问题确实因人而异。如果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小区有固定车位和充电条件的用户,基本没啥压力——每天晚上回家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早上满电出门,比燃油车还方便。但如果是没有固定车位、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的用户,就得提前规划好充电路线。
好在鸿蒙智行联合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340个城市布局了8万多个充电站、50万个快充超充枪,主要高速路线上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个800V高压充电站,补能便利性已经不是大问题。
结语
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不随大流"的个性选择——不想开满大街都是的SUV,又需要足够的空间装下生活。旅行车正好契合这种需求。
再加上露营、自驾游这些户外活动越来越流行,旅行车天生的大空间和装载能力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享界S9T的成功,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明年这时候,说不定就能看到更多品牌杀入旅行车赛道,把这个曾经的"小众市场"搅得热火朝天。到那时候,"叫好不叫座"的标签也许真能被彻底撕掉,旅行车也能像SUV一样,成为中国车市的主流选择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