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份统计,8月份中国汽车出口达到了76.4万辆,环比增长12%,同比还多出25%。这数据我没搞错,是乘联会的崔东树秘书长公开的,估算(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其实这数字挺让人震惊的,尤其是在国际局势紧绷、供应链一波三折的背景下。你想想,一辆汽车从装配线出来到出口港口,可能经历了个长跑。云南某工厂里,工人说:今年订单看着越来越顺,山里伙房都忙不过来。这大概5、6月份的事。
更不容易的是,今年前8月,国内汽车出口494万辆,同比去年提高了21%。你说这增长,真不能光怪车企搞得多贼,只是供应链的变化加上海外需求略微回暖的结果。去年我一直在想,全球经济放缓,需求都跑到哪里去了?结果今年明显跑到了我们的后院。估算(不确定,不少样本少)每辆车的出口成本,大概在1.2到1.5万元,包含物流、关税、外销渠道的一切。你能想象一边让工厂挤破头,一边还得考虑怎么打包、走海运、跨国清关?这活都比平时复杂不少。
说到出口,别人可能觉得哎,定价、合约、海运就够麻烦了。有时候供应链博弈比你想象中还难。你看,比拼的其实不是车子是不是好,而是有哪些环节卡得住。有些城市的零件配送就像一场考验耐心的堵车,物流公司调度这些节点,拼命追赶订单,才能不出岔子。供应链保持弹性,是保证出口顺畅的最大关键,这让我联想到修理厂的备用零件管理,一个汽车厂的仓库那里不会囤太多,但每个细节都要把控到极致。
但我得收回来一点,有个套路我以前一直信:只靠技术或价格能赢全球市场。只这个只靠两个字,太天真。这是个人的事情。渠道商、经销商、海外分销,一环扣一环。如果那边的经销商等不及,订单就会出问题。这让我琢磨,能否在供应链上下功夫,实际上要考虑人的关系。——你看,像我熟悉的一线销售,有人说:你得懂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台车卖出去。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设计部门的会议截图,里面那台车的后备箱开关,有个按钮特别偏僻,但工厂却觉得验证安全性就用这个。很多细节,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但设计团队却偏要这么折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有时车企偏偏要把什么优化做到极致,就像买房一样,明明只要用心点,可以省几万,偏偏走极端。有个朋友搞销售,曾经笑着说:你不觉得咱们天天琢磨这个车多牛,但实际客户只关心骑起来顺不顺嘛。对,这是个体验的事情,但这个体验是不是只靠技术堆出来的?我也搞不清楚。
话说回来,能用什么东西带个实际感,我猜这个世界上,从工厂到客户的最终体验,有时候真就像买水果——水果再便宜,放在篮子里越熟越香。你知道,我不太用钱的比喻,因为一辆车的成本太复杂了,心算一下,投在技术研发、试验、测试、采购、物流上的钱,多到我怀疑是不是鬼知道到底花了几多。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出口的车大部分是经济车,这不是走低端的路子,是走量。对,也确实这样。有时候我觉得,供应链就像打算盘,一边算着客户的需求(这段先按下不表),一边还要应付突如其来的订单变动。去年那次疫情,物流一瞬间瘫痪,整个南方的工厂都像被关了暂停键。那会我遇到一道问题:如果订单突然激增,哪一环能撑得住?某个供货商跟我说:你知道,我们其实就是个‘救火队’。他们的流动资金可能比车主的还紧。
我还记得之前和个维修工聊过,他说:现在贵,车轻一点就好,省油还省心。其实这个还挺直白的,怎么会有人把油耗这个问题跟省心挂钩?靠技术减少油耗其实就是减轻车的重量,用吸引人的比喻,就是是不是换个背包更轻些。摇篮里的科技其实很像我们小时候用的橡皮泥,能捏出各种形状,但最根本还是要合算。
不知不觉,我刚才翻了半天相册,有一张车在港口装载的背面,差点没认错——那辆车不算新,但那个包装的集装箱上,还粘着脚印,像是工人走过后留下的。这让我突然想到,很多环节其实很琐碎,却关系着整个链条的稳定。
说到这里,难以抗拒的疑问又浮上心头:为什么我们东西在努力赶的过程中,总会忽略掉最基本的小事?还是说,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才决定成败?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个关系——100块的零件,要不要多搞点人情味,也许比硬件更重要,但又有谁能详细衡量?物流途中那一辆货车,突然堵在一条小街上半个小时,能不会影响到整个出货计划?啊,要不然怎么会有人说,一环疏漏,满盘皆输?
未来在我心里像块模糊的玻璃,反射着各种可能。也许,汽车出口还会继续增长,或者我们会发现更智能的供应链方案?但我严重怀疑——这是不是也变成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压力?就像那天一位朋友说的:这车还是人开的。而人的心理变化,才是最大的变量。
这条路到底走到哪儿?可能要等到某个奇迹,或者一点点微调,才知道答案——像我手边那辆车的轮胎上,细微的纹理散发着油泥、尘土,仿佛在讲述一段未完的故事。你说,下一站,该往哪里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