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那边举杯庆功的第二天,东莞的厂区机器全开了,欧洲那边的车间却已经在停产的边上了。
这事儿听起来挺邪乎的,荷兰政府9月30号发文件托管安世,当天就冻结了中方高管的权限,那感觉就像是直接抄了家。荷兰媒体更是激动,第二天头版头条就是果断出手,好像他们真就掌握了安世的灵魂。
可他们好像忘了,灵魂这东西虚无缥缈,真正的命脉在东莞那10万平方米的厂区里。那里有四千名工人,全球七成的功率芯片封装都在这儿,工程师三班倒,生产线灯火通明。欧洲那些知名车企,大众、宝马,用的关键零件,大多都从这条产线出去。海牙那栋大楼,说白了就是个研发转运站,连一条正经的封装线都没有。
中国的反应也快,商务部一道禁令下来:安世中国生产的芯片,一颗都不准流出去。
这下子,欧洲人彻底傻眼了。从10月6号开始,东莞这边的发货速度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售后支持也砍了一半。大众、宝马、斯堪尼亚这些大厂的函件像雪花一样飞过来,内容都差不多:库存见底,生产线停摆的风险已经按周来计算了。到了10月中旬,十五家欧洲车企干脆联名上书欧盟,话说的很直白:再过两个礼拜没货,大家就都别干了,全面停工。
荷兰那位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前一天还嘴硬说国家安全高于商业利益,第二天就被自己国家的零部件协会堵在门口质问。要知道,光一个斯堪尼亚的年产值就占了荷兰GDP的1.2%,它的车间要是停了,税收、就业、物流全都得跟着瘫。
就在欧洲车企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中国商务部又公布了个61号公告,内容更狠:只要含有0.1%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出口,都得经过审批。芯片这东西,离不开高纯度稀土,而全球九成的产能都在中国。这一招,等于是直接掐住了欧洲供应链的要害。
据说卡雷曼斯深夜给北京打了个电话,得到的回复就一句话:先撤销托管再谈。
还没等荷兰人想明白,10月18号凌晨,安世中国直接切断了和总部的所有IT接口,ERP、物流、财务系统全部迁回了本地服务器。海牙那边的托管团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登不上系统了,对着一堆空办公室和停机的电脑,手里就算有再多图纸,也变不出一颗实实在在的芯片。
10月23日,安世中国一封邮件群发给所有欧洲客户,定了三条新规矩:第一,以前的旧合同全部作废,要货就得重签协议;第二,以后别用欧元了,全部改用人民币结算;第三,给欧洲的出货量得看国内市场的需求来动态调整,说白了,就是得排队。
欧洲客户彻底没脾气了,乖乖排队,预计缺货期至少六个月。反倒是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捡了个大便宜,增量产能向内倾斜,订单比上个月猛涨了两成。
荷兰总部那边算了笔账,当场就吓出一身冷汗。原本中国区占了集团48%的营收,现在资金全留在了境内,他们想分红,得看窗口指导的脸色。欧盟高层紧急开会,讨论什么战略供应链自救,结果发现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的厂商。安世跟意法、英飞凌一样,都是全球少数几家车规级大厂,这个产能缺口,根本没人能补上。
到了10月底,德国三家整车巨头坐不住了,派了代表直接飞到中国,希望能跳过荷兰总部,直接跟东莞签长期订单锁定产能。他们提出来的条件也相当有诚意:预付货款、共同研发、人民币结算,只要能保证芯片不断供,一切都好说。
海牙总部的气氛就更尴尬了。托管代表还想着怎么把技术转移走,工程团队已经人心涣散,不少核心人员递了辞呈,准备转投亚洲的同行。荷兰议会的听证会上,反对党直接质问官方:这事是不是被美国人推着走的?官方闭口不答。
产业链这东西,早就盘根错节地锁在了一起,脱离现实去硬扣帽子,最后只会让整个供应体系直接熄火。现在,球又踢回了荷兰人自己脚下。
问题是,他们还有得选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