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

哎,这个月的新势力销量真是让人看呆了。写到这里,我都想问一句:这些数据背后,究竟是真火热还是车企自己炒出来的?但没办法,这都成行业现象了,也只能边看边琢磨。

先说零跑,这次达到了70300多台。这个数字我估算了下,可能是油改电车特有的售价区间优势。之前我翻了下去年同期的销售,差不多是去年十月的1.8倍,有点震撼。其实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背后有两个明显的原因:一是去年还没有这么多产品标配智能化配置,二是供应链的逐步稳定。和其他车企比,比如比亚迪、吉利,零跑的扩展其实满足了那类中规中矩家庭用户的需求。唯一让我好奇的是,这些零跑卖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全国各地都能装到,还是集中在某些省份?东北这边的网点少,感觉零跑的销售主要还是偏南方。

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有驾

再看看极氪,61636台,虽然和去年同期比增长只有9.8%,但还是历史新高。为什么增长慢?我猜除了市场成熟度,极氪的价格是个窄门。特意去查了它的车价,基本都在20万上下,有点类似理想ONE那样的价格区间,而相比起同级别的蔚来、小鹏,极氪更偏偏中偏高。市场上明显能感受到:二三线城市用户对它的接受度还不高,主要的用户还是一线城市的刚需阶层。不得不说,极氪最近的车确实不错,就那内饰和科技配置,略有随身带WiFi的感觉,用户体验上比一般自主品牌好一点。

说到创新,尤其让我关注的是:这些新势力在R&D上的投入有多少呢?我总觉得,这里还藏着好多看不见的门道。以前我跟一个供应链朋友聊过,供应链就像餐馆的原材料,谁原材料更稳定,谁就能更准时出货,但其实核心还是研发。很多品牌的研发在早期是靠跟跑,但投入少,需求多变,一不留神就掉队。所以,零跑近几年能突飞猛进,是不是其实在研发上提前布局了一些黑科技?我觉得可能有,毕竟在智能辅助或快充技术上,都能看到零跑的影子。

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有驾

到了小鹏,销量却在42000左右,创造了月度新高。这个我特别喜欢的品牌,做工的反差一般,掉链子也不少。比如之前我试驾过几款,操控还不错,但LED灯显得廉价了点。这让我困惑:他们为什么还是敢坚持大幅度扩产呢?有人说,小鹏的销售其实也是靠拼装起来的——多款车型的共享平台,然后在细节上进行区分。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荒谬,但实际上我也怀疑:是不是小鹏其实在利用软装取胜?比如UI的快感、APP的流畅性,还有车机系统的快准稳。而且,小鹏的定位偏年轻,路线清晰,也不靠豪华,用户的体验需求也没那么多复杂。这个靠谱,但也不是长久之计。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我的手机相册,找到几张我朋友去年在看车时拍的照片。那天刚好是在一个车展上,朋友说:哎,这个品牌都像个快时尚,更新很快,但耐穿恐怕也只是个传说。说得挺准的。市场越做越碎,车企在争夺年轻消费者时,也不断在变着花样。

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有驾

再说蔚来,92%多的增长,12000台左右的单车销售量,还是挺让人刮目相看的。过去两年,蔚来一直强调用户粘性,就是会员制、换电站网络,把用户做得像俱乐部。也许这就成了它的护城河吧。不过我在想:这样的策略能持续多久?毕竟换电站 expenses 不低,能不能靠创新降成本?我觉得这个问题挺难把握的。

我们还没有聊到米家(米哈鲁的汽车),销售量估算超过40000台。这个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也算是新来的网红。他们做的车算不上高端,但价格略低,靠屈中求生。其实我挺困惑的,米家的车到底靠什么赢?技术还是粉丝经济?或者说,可能还是看中背后那亿级的用户基础,直接来这边打个广告?

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有驾

I guess,这次的行业热潮,不能只看销量数字。其实每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深藏不露的战场。零跑的扩张、极氪的转型、小鹏的技术创新、蔚来的用户粘性,甚至新入场的米家又带来了什么新的变量?我觉得,借由这些数字,还能看到一些行业的潜流。一个让人琢磨的问题:你觉得,除了价格和科技外,这些品牌能不能还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更长久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能长跑的,是不是只有那些懂得供应链平衡+研发沉淀的车企?

这次的销量数据里,有没有什么暗流?我还没细想过,可能还会有一些小城市的销售分布没有统计出来,北方的绿牌车到底还剩几成?也许,下次去二手市场看看,会发现不少去年刚买的新车成了存货。想着,也挺有趣。

零跑汽车10月份销量达70289台,同比增长超84%,表现亮眼引发行业关注,是否代表新势力崛起已成新趋势令人深思-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您觉得呢?这些新势力的野望究竟能走多远?还是说,行业的天花板就这么高,真正的差异还得看谁能在用户心中扎根更深一点。带着这些疑问,继续观察吧。毕竟,谁都不敢说最后赢家一定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场上的变数变得越来越多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