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广汽埃安推出了一款叫“霸王龙”的新能源车,结果一下子就在全世界火了。
这可不是咱们自己关起门来夸,是真的火。
在德国的慕尼黑车展上,欧洲的媒体和同行都围着它看,评价很高;回头在国内,家庭版车型刚开始卖,第一周订单就超过了七百台,第二周直接冲到一千一,这势头相当猛。
更夸张的是在印度尼西亚,车一上市,当地消费者直接下了三千台的订单。
在泰国、新加坡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它也稳稳地排在纯电动车销量榜的前三名。
这就不由得让人好奇了,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车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这款车,能做到国内外通吃,跟开了挂一样?
这背后,肯定不只是运气好那么简单,它其实反映出了一些咱们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发生的,非常深刻的变化。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从这辆车本身说起,它的成功,根子不在于设计师有多天才,或者用了什么黑科技,而在于造车的思路从根上就变了。
以前我们熟悉的造车模式,基本上是车企说了算。
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办公室里琢磨,觉得什么样的车好看、什么样的功能炫酷,然后就把它造出来推向市场,告诉消费者:看,这是我们最新的好东西,你们快来买吧。
这是一种“我造什么,你买什么”的逻辑。
但广汽这次搞了一个内部叫做“番禺行动”的改革,核心思想就一句话:彻底掉个个儿,变成“用户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完全是两码事。
就拿“霸王龙”的国内家庭版来说,在设计定型之前,广汽埃安找了一千多个真实的家庭用户,坐下来仔仔细细地聊,问他们日常用车时最头疼、最不方便的地方是什么。
结果收集上来的需求,很多都是以前工程师们可能觉得“不重要”或者“没必要”的细节。
比如,有位妈妈说,每天把孩子抱进后排的儿童安全座椅里,车门开的角度太小,人得扭着身子往里塞,特别费劲,时间长了腰都受不了。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感同M身受。
于是,埃安的工程师就把后排车门的最大开启角度直接设计成了90度,就像我们家里房间的门一样,完全敞开,这样一来,不管是抱孩子上下车,还是往后排搬点大件行李,都变得非常轻松方便。
还有用户提到,家里有老人,坐车时间一长,后排座椅靠背太直,坐着很累,希望能躺一会儿休息。
这个需求也被听进去了,“霸王龙”的后排座椅靠背可以调节到137度,这几乎是一个半躺的姿势了,长途旅行时,老人和孩子可以在后排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甚至连车载冰箱这种过去通常在几十万的豪华MPV上才有的配置,也出现在了这台家用车上,精准地满足了家庭出游时想随时喝到冰镇饮料的需求。
这总共21项的升级,没有一项是为了炫耀技术,每一项都是从解决用户实际生活中的小麻烦、小痛点出发的。
这种改变,让汽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品,而更像一个懂你的生活伙伴。
这种“用户导向”的思维,放到海外市场同样有效。
广汽埃安没有简单地把国内的版本直接卖到国外,而是采取了“本地化”的策略。
欧洲的消费者审美偏好、驾驶习惯和中国的不同,安全法规也更严苛,怎么办?
那就让欧洲的设计团队来主导开发,从外观到内饰,再到安全配置,都严格对标欧盟的标准,造出来的车自然就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在印尼、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气候炎热潮湿,路况也比较复杂,那么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底盘调校就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所以,印尼那三千台订单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因为广汽埃安真正做到了“在欧洲,为欧洲造车”,“在东南亚,为东南亚造车”。
这种深入骨髓的本地化思维,才是它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当然,光有好的想法还不够,你得有能力把它变成高质量的现实产品才行,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一家企业的“体系能力”。
很多人只看到了“霸王龙”的销量数字,但很少有人关注支撑这些数字背后的那个强大“底盘”。
首先是生产制造的能力。
这款车是在广汽埃安的“灯塔工厂”里生产的,这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一家获得“灯塔工厂”称号的工厂。
这个称号代表着全球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简单来说,这个工厂里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很多过去靠人力完成的质检工作,现在都由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它可以不知疲倦、不带情绪地检查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每一辆下线的车都符合极高的质量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广汽埃安能够连续三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质量研究(IQS)这个权威榜单上拿到第一名。
过硬的质量,是所有市场信心的基础。
其次是核心技术的掌控力。
现在造电动车,最关键的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
有些车企是“集成商”,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采购零件回来组装。
而广汽埃安走的是一条更难但更稳妥的路——全栈自研,也就是说,从电池包的设计,到电机的研发,再到控制系统的编写,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他们研发的“弹匣电池”,主打的就是安全,到目前为止,搭载这款电池的车辆已经累计行驶了超过500亿公里,没有发生过一起自燃事故。
这个数据对于打消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的顾虑,是极具说服力的。
同时,因为核心技术自研,成本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所以我们能看到,像激光雷达这种过去只在高端车型上出现的智能驾驶硬件,也被应用到了十几万的车型上,让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最后,是解决用户实际使用痛点的能力。
对于电动车主来说,最大的焦虑就是续航和充电。
广汽埃安很清楚,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无限制地把电池做大,而是要让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方便。
所以,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去自建超级充电桩网络。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广汽埃安自建的超充桩数量在所有车企里是排在第一位的,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高速公路网络。
这意味着,车主开着埃安的车跑长途,不用再为找不到充电桩而发愁。
这种做法,已经超越了单纯卖产品的范畴,而是在为用户构建一个完整、便捷的用车生态。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霸王龙”在全球范围内的热销,它不是一个偶然的爆款事件,而是广汽体系化改革之后,结出的第一个硕果。
它也给所有正在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国车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过去,我们的一些品牌出海,往往依赖低价策略去抢市场,虽然能获得一时的销量,但品牌形象很难树立起来。
而埃安这次的打法,更看重“长期主义”。
它不是急着把车运到欧洲去卖,而是先在当地建立销售渠道、服务网络,甚至在荷兰建立了零部件中心,未来还要在当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工厂。
这是“先修路,再跑车”的逻辑,先把基础打牢,把服务做好,让当地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品牌自然就能立起来。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之路,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技术、服务和整个体系的全面输出。
这场竞争,早已不是一辆车和另一辆车的较量,而是一个体系和另一个体系的对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