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都跑了!”
这话你是不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
每天打开手机,各种消息都在说,谁谁谁又要撤了,好像咱们这儿明天就没人来做生意了。
气氛搞得挺紧张。
但真的都跑了吗?
咱们先不聊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美国公司,先看看另一拨人,一拨我们印象里最精明、最保守的人——德国人。
就说大众、宝马、奔驰这“三驾马车”吧。
他们最近在中国干了啥?
跑路?正相反,他们在中国踩油门的脚,就没松开过。
大众集团,直接掏了几十亿欧元,不是建厂卖车,是在合肥搞了一个智能电动车的研发和采购中心。
你品品,研发中心。
宝马更狠,哐当一下,上百亿人民币砸进了沈阳的生产基地。图啥?就为了生产他们下一代的电动车,“新世代”车型。
奔驰也没闲着,新的研发中心,落在了上海。
这就奇怪了。
一边是“赶紧跑”的风声,一边是德国人真金白银地往里冲。他们傻吗?
当然不。
在德国人眼里,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卖车的地方了。这里是全世界电动车、智能驾驶技术斗得最凶的“斗兽场”,是创新的源头。
他们现在玩的,叫“在中国,为中国,发往世界”。
在这里研发最牛的技术,生产最酷的车,不仅卖给中国人,还要卖回欧洲,卖到全世界去。
这跟我们听到的“撤离论”,完全是两码事。
好,说回大家最关心的苹果和特斯拉。
它们真要打包走人吗?
所谓的“撤离”,说白了,就是一句大白话: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叫风险管理,是老板们都会干的事。
苹果确实在印度、在越南投了不少钱,想搞个“中国+1”。
这没错。
但想在那些地方,复制一个跟中国效率一模一样的供应链?
太难了。
那根本不是建几个厂就能搞定的事。更像是个备份,一个Plan B,而不是要彻底换掉谁。
再看特斯拉。
又是裁员,又是传闻要去印度建厂,听着是要跑。
可你看看上海那个超级工厂,现在依然是特斯拉全球最赚钱、效率最高的生产基地。新款车一出来,买的人照样排队。
生意好着呢,为什么要走?
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全球业务的优化,哪个老板不想成本更低一点呢?
那为什么大伙儿都觉得他们想走,又走不了?
因为这里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这堵墙,不是砖头砌的,是几十年时间,用无数工厂、工程师、技术工人、物流网络,密密麻麻编织起来的一个“生态系统”。
这么说可能有点空。
我给你举个例子。
在深圳,你要做一部手机,上千个零件的供应商,可能都在方圆一百公里内。
你今天上午提个需求,改个设计,可能下午零件样品就送到你桌上了。
这种反应速度,这种效率,全球还有第二个地方吗?
换到印度或者越南试试?
先不说配套的供应商找不找得齐。
光是不稳定的电网,磨磨蹭蹭的物流,还有那些复杂的土地法规,就够喝一壶的了。
人呢?工人得从头教起。
之前富士康就干过一件事,从中国派了几百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老师傅去印度,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人怎么在流水线上干活。
你想想,这背后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高到什么程度?
建工厂的钱是看得到的,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才是真正的大头。
所以,不是想走走不了。
是离开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其实,聊到现在,我们好像都把目光搞错了一个地方。
我们总盯着“外企会不会走”,但可能真正重要的变化,被我们忽略了。
那就是,牌桌上的玩家,已经开始变了。
以前我们总说富士康,现在你多看看新闻,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这些名字,出现的频率是不是越来越高了?
这些都是中国的本土公司。
他们最早,也就是给苹果拧拧螺丝,做点简单的小零件。
但现在呢?
人家已经深度参与到AirPods、Apple Watch甚至iPhone的整机组装这些核心业务里了,技术和管理能力,一点不比富士康差。
这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现在所谓的“供应链转移”,已经不是“苹果让工厂搬到越南”那么简单了。
而是立讯精密这样的中国公司,主动跟着苹果,跑到越南、印度去开分厂。
他们把在中国验证过的那一套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原封不动地带了出去,输出到了全世界。
你看,事情的本质就变了。
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已经不再是“一个开在中国的外国工厂”,而是一家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
就算厂开到了国外,那个供应链的内核,那套运转的逻辑,依然是“中国DNA”。
所以,别再天天焦虑“谁会离开中国”了。
这问题,可能早就过时了。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这场全球制造业的大洗牌里,我们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悄悄变成了向世界输出管理和技术的“新老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