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能源车最大的悲哀,可能不是续航不足,而是忽略了这三件影响安全可靠和实际使用体验的关键问题
就说老王那天跟我去看车,新能源车那排一过,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那个续航数字,销售嘴皮子一动说满电能跑500公里,老王手都哆嗦了差点就把定金给付了,还好我站旁边嘴快,一把给拽住了,这要是换个人,那车早提回家了,老王就是那个性子,别人说啥他信啥,车没买成,现在可好,天天在我耳朵边上念叨,说当初要听我一句,现在也不用开个车跟玩游戏似的提心吊胆,我也没啥好说的只能听着。
前两天天气一冷,老王早上送他孙子上学,车打着火,那表上显示还能跑200公里,他心里一算来回也就40公里,妥妥的,想都没想就把暖风开到最大出了门,哪知道车开出去没一会,那个续航掉得比他孙子吃冰棍都快,也就十分钟的功夫,直接干到80了,开到学校门口就没剩多少电,下午接孩子那才叫一个悬,半路上续航就亮红灯报警,老王胆子小,暖风是说关就关,爷孙俩在车里缩成一团,车里头跟个冰柜一样,最后没办法了,一个电话打过来让我去搭把手,这事儿弄的,电池大不大真没用,冬天那个暖风一开,夏天空调一吹,耗电厉害的车根本顶不住,那个数字看看就行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人提到:估算一下,冬天开暖风,百公里大约能多耗10-15%的电,夏天空调可能差不多。这也是为啥老王那次续航成绩会砍得那么厉害,讲真,我自己也没细想过这些细节,毕竟平时开车不用那么计较每一滴电。
再说那个电池安全,买车的时候我也问过销售,说电池保护做得怎么样,销售翻来覆去就那几句,什么大品牌质量好,你再多问一句他就说别的去了,上个月老王开车不小心蹭到路边石头上,下车一瞧,电池那个壳子裂了个口子,开到店里去问,张嘴就要两万多,老王当时人就愣那了,后来我问了个修车的朋友,他说现在好多厂子为了省成本,电池外边那层保护壳跟纸糊的差不多,稍微有个磕碰就完蛋,这车开着能不悬着心吗?心里总是不踏实,安全这东西真不能听他们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真没细想过,电池的外壳其实除了成本,也跟设计和用料有关。你问我这个品牌的车护甲是不是都是纸糊的?我没实打实拆过,也不敢一棒子打死,但我觉得至少红旗EH7、天工那些牌子,外壳用料都还过得去,毕竟有一定忍耐碰撞的耐性。
还有那个车机系统,更别提了,之前跟老王约着吃饭,他开车过来,半道上导航屏幕直接黑了,本来二十分钟的路,他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人一坐下饭都没吃,先掏出手机给客服打电话,说他那车机隔三差五就死机,倒车影像也时好时坏。客服永远都是那句话,让等系统更新,老王这一等就是半个多月,放谁身上不堵心?我这算是个技术人才,也只是嘴上说,心里头很清楚,车机那系统大多用的都是低成本芯片,反应慢、死机几率大,很多问题其实都能意料到。说到这里,我还想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换车系统的更新,就像那种旧电脑装新系统,总是反反复复,问题一堆,结果你得一再等待?
我自己去看车的时候也差点犯这毛病,一门心思就觉得续航越高越厉害,真要是买回来,也跟老王一样天天盯着那个电量表过日子,自己难受,家里人也跟着操心。你说,这又不是买个油车,一看油表还能少算几公里,电这个东西,藏在哪个底盘里,谁也看不见。到最后花了钱,忙活半天,把耐用性、安全性都忽略了,真是有点愚蠢。
电池的安全性那些事,不光是外层护板的问题。你问我,冬天冰冷的天,谁不怕电池一碰就碎,担心内部的化学反应激烈?我猜,厂家为了成本,可能会在电池内部加快材料的响应速度(这还没细想过,不确定),但这样一来,长时间用下来,耐久性是不是也会打折?我前阵子看到有人在论坛讨论,红旗等品牌的电池用料较严,但也有人说,智能化的安全系统其实只是防范极端状况,平常用个几年,出现啥问题也难说。
有个修理工跟我说,电池那壳子虽说还能忍,怕的是连带的管理系统,别说碰撞,日常的小电压波动都能影响它的表现。你说,这个安全问题能用几次碰撞就判断了吗?我反倒觉得,很多人买电车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节能减排——省油不排废气——却忽略了安全这个底线。
我又想问:大批量生产出来的电池,哪个厂能保证,从出厂到用三五年都不出毛病?这真得靠运气,还是靠厂商的技术实力?现在像天工、长城这些国产品牌,工艺还在追赶一线国际品牌,但电池的系统安全,是不是还难以做到真正百发百中?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一件事——为什么电池外保护壳问题会那么突出?可能成本控制得太紧,材料就差那么点底线。真的能用几年吗?我不是吓唬人,总觉得,安全这事儿,不能买个看得见的就以为安全了。买车,最怕的还是那些看不见的隐患。
剩下的呢?买车过程中,忽略了很大一块——就是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最关乎到底能不能安全、实际到底能用多久、体验是不是顺畅的关键。有时候,开着开着就发现,原来安全感,都是在那一块块看不见的材料、软件把把关。
我倒是觉得,真正的选择,不光是看续航这些大数字。像我这种一年开个三千公里,安心用油车的人,比如我的亲戚,根本不用惦记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事。年轻人追求体面,朋友圈也喜欢炫耀续航多少,电车也变成了新宠。这就好比买房子,价格看得见,物业、安全、耐用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隐藏的底牌。
要不是我买了电车我就信了,谁知道,未来几年会发生啥。当你真正动手去看那些关键零件,可能会发现,很多所谓先进技术,只是宣传噱头。像我平时观察的,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看不见、摸不到,却能影响安全和可靠性的小事。
你说,电池安全能不能做得更好?车机能不能更稳定?续航能不能更实际?还是说,这些永远都只是数字游戏?我心里其实有个猜测:是不是很多厂商,还是在偷工减料,只为追求那点成本上的微利?
一路走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或许买个油车,也算是无忧之选——起码安心,不会每天盯着那个电量,心悬着。而那些忽略的细节,才是真正的终极杀手。这事儿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这些看不见的隐患,比那块显而易见的续航数字,更影响人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