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成都国际车展#
作为一个连续五年跑车展的汽车媒体人,今年的成都车展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记得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成都车展时,劳斯莱斯展台的安保人数比观众还多,如今这些豪车品牌却集体玩起了"消失术"。但更让人意外的是,当传统豪华品牌缺席时,中国消费者反而看到了更真实的汽车行业变革——这一次,国产车不再是配角。
豪车退场背后的消费革命
走进西博城展馆的第一感受是:保时捷、捷豹路虎、莲花、宾利、劳斯莱斯、兰博基尼这些曾经的"流量担当"集体缺席。有同行调侃说"这些豪华品牌连参展费都交不起了",但这其实是中国汽车消费观巨变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这背后是两股力量的交织:一方面是中产阶层消费趋于理性,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豪华"的定义发生了本质变化。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智能化体验和场景化服务,而非单纯的车标溢价。
有趣的是,每个展馆仍保留了一个"豪华大哥"坐镇——奔驰、宝马、沃尔沃、林肯,以及"新豪华代表"阿维塔。这种布局恰恰反映了市场的新常态:传统豪车不再是唯一选择,但豪华体验的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形式变了。
自主品牌的"包馆时代"
在9号馆,比亚迪携腾势、仰望、方程豹四大品牌上演"全明星阵容";5号馆的奇瑞集团更是以风云、捷途、iCAR、星途等五大品牌组成"联合舰队";而完成央企重组的长安汽车,则在10号馆摆出长安、阿维塔、深蓝的"全明星阵容"。
这种"包馆现象"呈现三个特点:
- 集团化作战:单打独斗变兵团作战
- 品牌矩阵化:从单一品牌到全品类覆盖
- 技术输出: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开始反向使用中国技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与丰田的对台戏、岚图叫板奥迪的场面——十年前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已成常态。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在本届车展首发车型占比首次突破60%,这个数字在2015年还不足20%。
技术平权下的"新物种爆发"
如果说前几年新势力还在讲"颠覆"的故事,那么2025年的成都车展则展现了真正的技术平权。几个典型案例值得关注:
- 鸿蒙智行的五大品牌矩阵(尚界、智界、享界、问界、尊界)首次集体亮相,特别是智界新R7的问世,标志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进入2.0时代
- 小米汽车SU7 Ultra纽北限量版展出,证明科技企业造车不再是PPT故事
- 极氪9X以3169mm轴距和1400TOPS算力重新定义旗舰SUV标准
- smart精灵#5搭载的EHD超级电混技术,让电动性能车进入4秒俱乐部
这些产品共同特点是:将三年前还属于百万级豪车的配置,下放到了30万级市场。比如极氪9X的天地门设计、零重力座椅,小鹏P7的AI温控系统,都在重新定义"豪华"的技术标准。
车展"含新量"背后的产业真相
与以往不同,今年成都车展出现一个有趣现象:真正走量的车型反而不多。像全新小鹏P7、沃尔沃XC70、问界M8等重磅车型都选择了"车展前发布"。这说明:
- 车企营销节奏在变:车展从"首发阵地"变为"体验中心"
- 产品周期在缩短:平均上市时间比三年前缩短40%
- 消费决策在变化:消费者更看重实际体验而非发布会仪式感
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汽乘用车的做法——荣威M7 DMH和MG4直接公布价格开卖。这种"去泡沫化"的务实姿态,或许揭示了未来车展的进化方向:少些概念,多些现货。
写在最后:我们正在见证什么?
站在西博城15号馆二楼俯瞰全场,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车展,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当传统豪门退场时,本土品牌不仅接住了市场,更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
但狂欢之下也需冷静:岚图与奥迪的展台人流差距、智己与宝马的媒体关注度差异,都提醒我们品牌建设仍是长期工程。未来的竞争,将是核心技术、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的综合较量。
离开展馆时,一位成都本地网约车司机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拉十个客人,八个问的都是国产新能源。"这个细节或许比任何销售数据都更具说服力——当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发生转变时,产业变革才真正不可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