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买车这事越来越像抢年货。只要有新车上市,那些汽车品牌立刻在朋友圈、新闻推送、直播间里开始轮番轰炸,一会儿说“订单破万”,一会儿说“疯抢两小时下单过十万”,弄得人还以为汽车不要钱似的。我有时候都琢磨,咱们一共多少人能这样抢?难道会出现一种景象,明明车库已经停满了,家里还排队领新车?
这种订单营销手段啊,说到底就是“数字游戏”。你听完到底信不信?就算一开始觉得新鲜,看到一个又一个车型号在朋友圈刷屏,越看越心动。但再一看市场上真正的销量,冷水直接倒头上。为什么会这样?难不成订单和销量是平行宇宙,不互通?
首先咱们把这事儿捋一捋:什么是订单,什么是销量?订单是在各式各样营销活动下,带着各种优惠、预订金、抽奖,好像不用买车,先下个单把机会占了再说。销量呢,是订单后有没有实际付款、有没有真正把车交付到消费者手里。这两码事就像说大话和干实事,一吹起来没边,真让买账那就是一目了然。
那问题来了,这种“数字泡沫”到底是在骗谁?是企图糊弄投资人,还是让消费者跟风?再或者就是刷一波存在感,混个热度。可疑的地方太多了,这年头大家也不是傻子,网络信息发达,哪家车企蹭热度,哪家靠噱头混饭吃,心里基本都有数。你都说自己订单几十万了,结果线下展厅冷冷清清,嘴上说排队,实际没人,谁信啊?
还有个问题值得琢磨——大家愿意买车的动机变化了。前两年疫情,大家想着万一公共交通不方便,赶紧买台车用着安心。但等到现在,无论现实消费压力还是经济环境摆在那里,“买车”不是说买就买。市场需求早就被透支了一大块,等到新车上市,各种花式预售、首发、限量,确实是有人跟风下单,但返回头退订的也是一片,怎么能一直用订单吹牛?
再说说车企内部的心理。你报十万订单,人家报二十万,“不能让兄弟们丢脸”,于是大家跟着报,“虚火”越烧越旺。那数据最后只能自己打脸。搞不好某些高层也是自我安慰,先把KPI弄漂亮了,不管后面的麻烦。说到底,咱普通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埋单者”。当初冲动下单,结果被坑一把,谁还会信下一次?
想想以前,再往后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汽车行业没有那么多套路。卖车就卖车,质量、性能、售后,靠着实打实口碑让人买。那时候,说“订单喜报”,谁信?顶多是说销量,月销几千还是几万,数字一摆,大伙心里有数。现在只要是新势力、新品牌,更离谱了,这种订单营销成了标配。小打小闹就算了,有时候看见几十万订单我都忍不住笑——那车生产线能跟得上吗?还是说下单以后要排队等两年,像当初买手机?
说到底,现在消费者消费水平更理性了。谁都明白,大件消费不是随便下单,一腔热血后悔更痛苦。你吹破天的订单数字,不如拿出实实在在的售后、让利政策、保值方案和买车体验。某些品牌还想着原地打价格战,降价了没几天又涨价,消费者搞不清套路,干脆直接观望,看看有没有更靠谱的选择。
那为啥车企还是要坚持这种吹订单的营销模式?说是为了拉动舆论,吸引关注也是一点,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我安慰。行业竞争太卷,资本市场盯着呢,投资人要信心,内部团队要士气。没有亮眼的数字,怎么开季度大会,怎么吸引媒体报道?可惜的是,这种“面子工程”注定长不了。
最近不少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订单营销到底还能走多远?”我认为,本质上还是一次击中了大家“羊群效应”的心理。看到别人都在买,自己不跟着感觉亏了;一旦发现上当,立马逆转认知。“被订单数字忽悠一次可以,下次就会长记性。”而且网络上消息传播太快,一旦有品牌被爆料数据造假或者订单缩水,瞬间信誉归零。
还有个让人深思的细节,生怕错过购车良机,抢着下单的人到最后发现,库存其实很充足。前两天还满世界喊“供不应求”,后脚就各种优惠政策,看起来是“限时福利”,实际就是让冲动者买单。商家把心理战玩明白了——再不买就涨价,再拖就没得选。一旦消费者识破套路,很快就会用脚投票,不再买账。
那是不是说,以后大家都不会信车企数字?也未必。只要存在买卖关系,厂商总有办法打新招。只是现在,消费者越发讲究品牌信誉,数据说不过去,口碑掩盖不了问题,反而容易被群嘲。“吹牛都吹到最大了,没下次了”——这就是大众的共识。
并不是每家车企都靠订单营销苟且。有的品牌踏实搞研发,慢慢用质量和体验赢得用户;还有些新势力,每次都小步快跑,订单数字虽小却真实有效,得到了市场认可。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居家良药,长期看才能成气候,谁都希望买到踏实实的产品。
更清楚一点,买车不再是“头脑发热”,而是一次慎重的生活决策。无论你吹多少订单,最后售后怎么样、能不能保值、是不是“脱坑”产品,才是大众关心的重点。喊再多数字,等到销售榜一出,马上原形毕露——车市成了“吹牛大赛”,最后还是要拿真实销量说话。
不少人问,品牌是不是也很委屈?订单是媒体造势、是市场需求,不能怪他们一味吹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企业可以用适当手法营销,不能完全靠“虚假繁荣”吊着大家胃口。尤其汽车行业本就竞争激烈,产品过剩,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你只吹订单,用户很快就会远离。
大家不妨反问下自己,下次买车看到“订单破万”,第一反应是激动吗?还是先摸摸钱包,查查配置,再看看论坛、APP的真实评价?这个过程,现在已经成了主流。消费逻辑悄悄变化,买大件不会冲动下单,舆论再热闹,也挡不住用户自我觉醒。
说白了,买车永远是自己的事,不是看车企给不给面子,也不是看别人怎么吹订单。销量下滑不是因为大家不爱汽车了,而是因为这个“套路”玩太多了,大家都烦了。产品值得买,肯定会火;质量不行,吹破天也没人买账。这是市场规律,更是消费者集体智慧。
最后想说,吹订单不是原罪,关键是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数字游戏上。现实一点,回归产品本身,给大家真诚的价格、靠谱的服务、扎实的体验,才是破局的关键。市场从来不相信吹牛,消费者也不傻。这拨“订单营销”大潮褪去后,谁有真本事、谁才是真赢家,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