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

直至此次五一跑了一回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我才改变先前的看法。原本我一直觉得,“增程”和“插混”不过是同一套技术的不同叫法。那次我开着增程式汽车,朋友则驾驶插混车,我们走的路线相同,两辆车的车重和尺寸也相近,可结果却大相径庭——无论是油耗、驾驶体验,还是续航状况,都让我对这两种看似“差不多”的混动方案有了全新的认识。

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有驾

对于这篇文章,我不会沿用产品手册里那种技术定义,而是依据我和身边众多车主的实际体验,为你讲述它们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现,绝非“混动”一词可以涵盖。

一、到底谁在驱动车?技术结构决定体验根本差异

要是你对汽车了解不多,或许会忽略这一点: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驱动原理截然不同。

增程式汽车采用的是“串联式”架构,也就是说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其主要作用是发电,而驱动车辆行驶的实则是电机。这种架构下,车辆行驶起来与纯电动汽车无异,驾驶感受也和纯电动汽车相似。即便电量耗尽,它也不会像传统汽车那样发出较大的轰鸣声。

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有驾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的是“串并联”结构,这种结构相对复杂。其发动机具备两项功能,既能够发电,又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在高速行驶时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当车速达到每小时70公里,系统会自动切换为“发动机直驱”模式,以此减少不必要的电能转换损耗。

这便是我在高速公路上,我的增程式汽车油耗快要达到9升,而朋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才5升多的原因。我一路眼睁睁看着仪表盘上的续航里程不断减少,心疼不已。

二、谁更安静,谁更猛?体验完全不同

不得不说,增程式最大的优点便是安静。由于采用电机驱动,且增程器被隔离在发动机舱内,即便它处于工作状态,发出的声响也十分微弱。在城市中驾驶时,那种纯电行驶带来的平稳与静谧,着实令人着迷。

然而驶上高速后,我便开始对插混车心生羡慕。朋友的那辆插混车,在加速超车之际,发动机与电机协同发力,推背感瞬间达到极致。反观我的车,虽说也能够加速,却全依赖电机驱动,到了加速后期明显感到动力不足,特别是在电量较低时,动力衰减尤为显著。

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有驾

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并联”方面的长处,在高速行驶时展现得十分充分,而增程式混合动力更像是适合城市日常出行的绝佳之选。

三、谁跑得远?谁更适应复杂场景?

提及续航情况,那就不得不提,增程式汽车配备的电池容量的确大,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基本上都超过了200公里。要是你平常只是在城市里上下班通勤,每天给车充一次电,根本无需用到汽油,这一点着实便利。

然而要是跑长途,插电式混合动力才是更为靠谱的选择。有个朋友的插电混动车型,其电池容量不算大,纯电续航里程大概能达到一百公里左右,不过在电量不足之后,发动机能够直接驱动车辆行驶七八百公里,中途只需加个油便能继续赶路,心里不会发慌。而我开的是增程式电动汽车,电量快耗尽的时候,心里总是会一直想着下一次充电的事儿,即便还能依靠燃油继续行驶,也没有那种“毫无顾虑”的感觉。

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有驾

因此,如今我对增程和插混有了极为清晰的认知:一种好似“强化版纯电”,另一种则如同“油电皆可胜任的多面手”。

四、价格、保养、选择面:现实因素也很关键

从保养与结构方面来看,增程式确实较为简易,毕竟发动机仅用于发电,磨损程度与维护需求都不高。我开的那辆理想汽车,保养开销比朋友的插混车低了差不多20%。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可选择的范围窄,价格还偏高,市场上能买到的增程式车辆大多售价在30万以上,并且基本都是SUV车型。

五一跑高速后恍然大悟:“增程”和“插混”大不同,差距真不小-有驾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各个价格区间基本都能找到适配的车型。既有售价十万出头的比亚迪秦、吉利银河L6,也有五六十万的宝马X5插混,就连豪华品牌也在大力推广。要是预算不充裕,选择插混车型显然更容易实现购车计划。

写在最后:技术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是你怎么用车

有了这次高速驾驶的体验,我对“增程等同于插混”的错误认知彻底消除了。二者在技术逻辑、实际使用感受,甚至长途驾驶策略方面都截然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

要是你平常都在城市中出行,在家里充电也比较便利,同时又不想承受纯电动汽车的续航困扰,那么增程式电动汽车是十分合适的选择。

然而,要是你时常跑高速公路,行驶路程较长,且未必能轻松进行充电,那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绝对是更为省事的选项。

不存在尽善尽美的技术,唯有相适配的场景。

伴随技术发展,2025年以后这两种方案均会不断优化。增程式开始追求更高的热效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也在升级多模式驱动策略。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实际上不必过于纠结技术本身,重点是搞明白自己所需的用车场景,进而做出最契合自身的选择。

倘若你也正打算购置混动车,我这段亲身经历没准能让你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混合动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