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EB失灵风波未平,车企激辩标准之际新规将至
小米汽车AEB系统失灵疑云未散,小鹏与华为激辩技术路线之际,工信部的新规来得恰逢其时。
政策加速背后的惨痛代价
五月深夜的京港澳高速,一台开启智驾模式的小米SU7以116公里时速撞向施工隔离带。行车数据显示,车辆在碰撞前3秒才发出警报,AEB系统全程未介入制动。这场导致三人死亡的事故,让公众对自动刹车技术的信任跌至冰点。
工信部新规草案中,新增的夜间弱光场景测试指标直指事故核心。事故路段实测光照强度仅为15勒克斯,而涉事车型的视觉感知方案在50勒克斯以下环境即出现性能衰减。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占比达43%,其中多数未配备补光或红外增强设备。
技术路线的生死博弈
去年深秋的车企闭门会上,何小鹏将一杯冷萃咖啡推给余承东:“老余,你们那个90公里刹停的数据,真不怕出事?”这场未公开的对话,揭开了AEB技术路线之争的序幕。华为坚持融合感知方案,小鹏主张渐进式迭代,分歧在问界M7与小鹏G6的实测对比中彻底公开化。
行业内部流传着一份未署名的测试报告:在50次鬼探头测试中,纯视觉方案误触发率高达12%,而融合感知方案仅4%。成本账同样残酷,加装激光雷达意味着单车成本增加4800元,这对价格敏感型车企堪称致命打击。
新规落地前的行业阵痛
郑州郊外的试验场内,工程师正在暴雨中调试全新测试台架。按照新国标要求,车辆需在每小时40毫米降水强度下准确识别骑行人员。某自主品牌技术总监坦言:“现有算法应付中雨已是极限,我们正在重写80%的代码。”
价格战硝烟中的车企面临双重挤压。乘联会数据显示,8万元以下车型AEB装配率不足3%,这些占据市场28%份额的“国民车”一旦标配主动安全系统,整车成本将突破盈利临界点。某新势力品牌甚至考虑砍掉低配车型,以应对2026年实施的新规。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
上海车展现场,带着标尺来看车的王先生反复丈量激光雷达位置:“上次事故就是视觉摄像头没扫到锥桶。”他的担忧正在形成群体效应,2025年一季度AEB投诉量同比激增217%,其中七成涉及功能失效。
政策制定者显然注意到这种变化。新规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用户可感知的安全冗余”,要求车企在手册中明确标注系统工作边界。有专家建议借鉴航空业黑匣子制度,在每套AEB系统加装数据记录模块。
长安街上的工信部大楼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来自车企、用户、专家的1278份反馈意见。这场关乎万亿级产业走向的规则重塑,终将决定中国汽车是继续在全球市场扮演追赶者,还是成为智能安全技术的定义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