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十月一到,电动车管理力度立马升级。一辆熟悉的电动三轮,平时载点小货,脚踩油门,感觉还挺灵敏。突然听到一个交警的声音:机动车道别乱闯,不然扣车。我心里在想:又要多一层繁琐的规矩,是不是越管越紧了?
有天在小区门口,碰见修理工大叔,他抹了把汗,你说,这电三轮啥时候能轻松点?非得盯着看着处理,倒挺像抓小偷。我答:估计得,万一你随便被抓了,扣不扣车还不一定呢。他摇头:这规则变得比我都快,我还真头大呐。
估算了一下,依据目前新闻,10月开始,全国多地执法会变得更严一些。比如说,单个地区可能会查到如下违法:
- 酒后驾驶(体感:估算可能占违法比例的15%-20%,样本少)
- 闯红灯(体感:大概占违法行为的30%左右)
- 乱停乱放(估算:生活中不少见,可能占15%左右)
- 逆行(体感:较少,但确实存在,估算占10%)
- 违规载人(体感:约占违法比例的10%)
- 改装(估算:影响安全方面占比5%左右)
- 未满16岁驾驶(估算:少部分,样本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某地规定违规载人扣车。你是不是觉得车没出事,为什么还要扣?其实呢,很多地方对违法载人的坚持其实一部分是预防事故,另一部分是规矩的巩固。比如说,一辆车如果载着3个人,驾驶者可能没意识到安全隐患,但交警会觉得,你这样不安全,必须得处罚。
这里我想问一句:你试想,固定扣车是不是还会让一些人慢慢变了个心思?如果每次违规都扣车,车主心里会不会认命地觉得规矩要遵守?还是越走越偏呢?
对比一下,像刚买的这款同价位的小型电动车,实际驾乘感受就差点,动力没那么足,操作时震感似乎多些,而且车身尺寸更紧凑,倒车更灵活。你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实操差别,其实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很多时候,技术提升就像手机摄像头,拍照好不好其实很看光线和场景,而不是硬件的数字性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算我们对某款车的了解再深,也不能忽视研发的那些琐碎细节——比如说电池布局、限速装置、线束走向。有时候,真实的体验其实就是那么一两次开着开着,突然发现某个地方咔一声,那感觉就像突然遭遇一点怪异的声音,不由自主就会多想几秒。
我不由得琢磨:供应链那块,能不能淘到我最喜欢的电池组,或者改变的空间其实比想象中大很多?但你知道,很多零件就像生活中那种豆瓣酱,调得好,菜就香;调不好,菜怪怪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在看法规的我心里还在琢磨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政策紧一时,执行上可能会偏向放过点人,但实际操作很可能变成你违了罚你,外行人常说罚得多,就怕罚不彻底。
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制度背后,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想解决未必都是违法的事情的理路?因为,有多少人真能偏离轨道到扣车那一步?还是说,刚好因为怕被抓才没去闯点大祸?
有人曾问我:钩心斗角,扣车、罚款和改装,这不是在惩罚普通车主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让人觉得麻烦:比如说,去超市买个果汁,发现又得带个安全头盔进入。那些非法改装,其实车子变得更难维护,像是自己动心脏,有点像拆了个拼装模型。
我自己觉得,法律严管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留点弹性和人情味。否则搬起石头砸到自己脚,最后只会让人更不愿意配合。你有没有遇到过那样的被扣车体验?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政策为什么总是打突击战,而不走慢慢适应路线?(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倒是喜欢在这些冲突中找到一些细节。比如说,路边那个老大爷的电动车,用的是纯钢制轮圈,虽然重量重但伴着他的步伐,我特别能感受到一种坚实。在紧张的管理风气下,这个微小的生活细节,似乎越发显得真。
想象一下,下一次,见到有人骑车穿过马路,车轮咔哒一下碾过碎石声,你会不会也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小细节,或者像我一样,疑问:这些细节,和整体规则,哪个才是生活的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