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亚EV5以“15万级纯电SUV标杆”自居,却陷入四月销量仅424辆的尴尬境地。面对国产新势力的强势围剿,这款车究竟输在了哪里?
一、续航与补能:错失先机,升级后市场已“变天”
起亚EV5最初以530km续航入市,对比同价位小鹏G6、极氪001等竞品600km+的续航表现,显得诚意不足。尽管2025款升级至720km续航并支持27分钟快充,但此时市场声量已被新势力抢占,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一步到位”的国产车型。此外,起亚在充电网络布局上的滞后,进一步削弱了用户对补能便利性的信心。
二、配置“堆料”错位:环保材料≠用户刚需
EV5在环保材料(如生物基皮革、无苯涂料)上投入重金,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更在意的实用配置。例如,全系仅顶配提供座椅通风/按摩,而竞品普遍标配;L2级辅助驾驶功能覆盖场景有限,且曾因“辅助泊车偶发性失效”被召回。反观国产车型,激光雷达、城市NOA等功能已成标配,EV5的“油改电”式座舱交互更显落伍。
三、设计困局:油车思维难讨年轻用户欢心
尽管EV5强调“对立统一”的设计语言,但方正线条与保守造型仍被诟病为“油车换壳”。对比同价位国产车型的科技感与个性化(如极氪X的机甲风格、埃安AION V的流线造型),EV5的视觉冲击力明显不足。其内饰虽配双联屏,但大量实体按键与传统布局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四、品牌力短板:合资光环褪色,性价比优势被稀释
起亚曾以“高性价比合资车”立足中国市场,但EV5的定价策略暴露矛盾:12.98万起售的低配版配置简陋,而720km长续航版18.48万的价格已触及国产高端车型区间(如比亚迪宋PLUS EV、AION V Plus)。更致命的是,日系品牌(如丰田铂智3X)以更低价格提供高阶智驾,进一步挤压EV5生存空间。
五、市场策略失误:18个版本难掩“广撒网”弊端
EV5在售18个版本看似覆盖全需求,实则导致消费者选择困难。低配版续航短、配置低,高配版溢价明显,缺乏“现象级爆款配置”(如全系标配L2+智驾、座椅通风)。相比之下,国产车型通过精准配置分层(如宋PLUS EV的“冠军版”),快速抢占细分市场。
EV5的启示——合资转型需“以用户为中心”
起亚EV5的困境折射出合资品牌转型的共性难题:技术迭代滞后、本土化不足、配置逻辑错位。若想破局,需从“堆砌参数”转向“洞察需求”——例如强化智能座舱生态、推出长续航+高阶智驾的“真香组合”,而非依赖品牌历史包袱。毕竟,在新能源战场,唯有“用户思维”才是终极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