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DIO50:30年老车的新生与魅力


在东南亚的街头巷尾,摩托车尤其是踏板车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它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人口。这种小踏板在温暖气候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为了老百姓日常代步和出行的得力助手。与当地人深入交流后发现,过去这里曾有过众多品牌的摩托车,其中不乏中国品牌,但如今,日本的本田和雅马哈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田,这家自1959年起便稳坐摩托车界头把交椅的制造商,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款产于1991年的全进口50cc化油器两冲程小踏板——本田DIO,探寻它至今仍备受推崇的魅力所在。

DIO,这一名称源自西班牙语,寓意着“上帝之爱”,是本田在1988年于日本推出的一款传奇小型踏板车型。直到2002年,这款车型才被引入本田新大洲平台实现国产。

本田DIO这款传奇小型踏板车,自1988年在日本诞生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的岁月洗礼。根据不同的生产日期和批次,它被细分为18—64期,而今我们看到的这台,据车主介绍,是第28期产品。尽管时光荏苒,某些局部已经改头换面,但整体而言,它依旧保持着相当不错的成色,实属难得。

DIO的整体外形设计显得利落且大方,各部分比例协调和谐。金色的大灯与前避震器,以及大红色的座垫,在黑色的车身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此外,整车受力点及主撑的优化设计使得驻车变得轻而易举,只需轻微用力即可,这一设计尤其考虑到了女性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漆面细节上,DIO同样表现出色,其漆面保存得完好无损,即便是在均匀的雨点冲刷下,也依旧能保持原有的光泽与细腻。

仪表盘采用嵌入式设计,简洁而不失实用,能够清晰显示主要的行车信息。而仪表盘上指针所指示的最大速度值——60km/h,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款车的定位与适用范围。

车头下方,一纸日文标签贴在那里,虽已有剐蹭之痕,却更添几分岁月痕迹。塑料件表面,似乎经过岁月的摩挲,已形成一层淡淡的“包浆”,透露出一种别样的韵味。

座垫经过车主的精心翻新,如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车主在翻新座垫的同时,也致力于尽可能保留车辆的原貌。车辆的排气系统保持原厂原装,未进行任何改动。
尽管50cc的排量并未提供强劲的动力,但这辆已经近30岁的老车在骑行时却丝毫不显老态。起初的动力输出十分柔顺,尽管后段稍显不足,但足以满足日常代步的需求。其小巧的车身设计使得操控变得轻而易举。然而,车主再三提醒我,由于这辆搭载两冲程发动机的老车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持续给油可能导致发动机受损,因此需要适时回油。我谨记在心,遵守着这一传统美德。

尽管车身小巧,但驾驶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仿佛能随风驰骋。值得一提的是,两冲程发动机的润滑方式独具特色。不同于四冲程发动机,它通过缸壁上的孔道实现进气、排气和扫气,因此需要专门的润滑策略。这辆老车配备了专用的机油壶,通过机油泵和油管将机油送入曲轴箱,与新鲜混合气混合,或按照特定比例直接兑入汽油中。在燃烧过程中,机油同时润滑缸体、活塞、活塞环及曲轴连杆等关键部件,润滑后的机油随排气排出,形成蓝烟废气。因此,驾驶两冲程发动机的车辆时,需要定期补充机油以确保顺畅润滑。
由于两冲程发动机的燃烧效率相对较低,且排放难以达到现代标准,如今很少有厂商在生产中采用这种技术。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典之作,在汽车爱好者群体中成为了珍稀的“非卖品”。

这就是那家由车主与其兄弟共同经营的“机车汇”摩托车小店。他们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将这台稀有的本田DIO收入囊中,并对其呵护备至。
老店与老车的搭配,显得如此和谐。令人钦佩的是,他们竟能将个人的热爱转化为事业,在繁忙的社会生活中依旧保持着对爱与自由的追求。衷心感谢“机车汇”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拍摄车辆,愿你们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让我们再次聚焦于今天的明星车型——本田DIO50。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