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最近不少开始买纯电动车,也不乏工薪家庭,大家心里都挺纠结。毕竟买车不光是买个代步工具,还是家庭的大块头消费。前两天跟隔壁老王在车行转了一圈,他说:电动车便宜,补贴又多,销量能追上合资也不稀奇,可质量到底行不行,谁知道呢。我就想,行,那我翻翻手里的资料和经验,聊聊最实在的东西。
先说销量吧,新能源车去年涨的确实让人眼红,市场占比估摸着有30%-40%(我看数据不止一家不完全一致,体感也有偏差),这速度吓人。但是销量高不代表质量好。车好不好,还得看细节。拿我自己的邻居小张来说,人家买了个主打国产自主品牌的纯电SUV,开了半年,提3个问题:先是骑电机噪音有点大,然后定速巡航偶尔失灵,最后就是右门缝隙没整齐,雨天车内有点湿。小张说:你说这车卖这么贵,不整点质量回来也说不过去啊。这让我想起之前朋友说,用料能不能扎实,直接和厂家采购环节相关。就像研发和供应链人生下来,缺乏好的原材料或者合格的零部件,整车就像在盖楼没用好钢筋。这话可不是套话,我也见过不少合资车因为原材料和打磨工艺稳定,异响少,几年下来依旧坚挺。
讲到用料,合资车它们早年就讲究车身钢板厚度和防腐处理,那是多年的采购和检测积累出来的经验。纯电车多数新品牌,可能还没把这块做到极致。比方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某款主打国产电动车被车主吐槽车辆线束布置杂乱,夏天会堵风道,隐患比较多。供应链的博弈我稍作类比,就好像买菜,你得找有信誉的农贸市场摊位老板,货才靠谱。如果厂家供应链没稳,这车做出来不顶事一样。
也不是全盘否定。比方说,最近我碰到一个在某合资品牌研究院工作的朋友,透露厂里也开始照着电动车厂家的节奏优化内部流程,比如塑料件精准配合,焊点检测自动化升级,这就带来和新能源车接近的无异响体验。电动车厂商的研发流程反倒促使合资也升级打怪,这我得承认,新能源车在研发效率和创新上确实有促进作用。
跑题先放一旁,咱再看看同价位车的实操差别。一台25万左右的纯电SUV和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我开过对比,电动车的最大优势是起步加速和平顺感,特别堵车时轻松省心,不用踩油门踩刹车心累。但说到对比用料,耐用度上合资车普遍更扎实一些。车门密封胶条的柔韧度、座椅皮质的细腻感这些细节,合资车做得更到位点。不同品牌间也有大差异,国产有的车型反而在某些细节超过合资,话说回来,这内部质量的稳定性未知数大。
我得纠正一下,前面说新能源车质量大幅超合资,这话有点大。实际上,质量的好坏特别看车型和年份,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电动车维修成本低,我算了算(不是特别精确,只是粗略计算),电机和电池保养成本折合下来,一般五年车龄电动车维护费用比传统燃油车少个20%-30%左右。但换个角度,电池组出现问题可不是小事,换起来又贵又麻烦。所以这笔账得系统算,没法一刀切说好。
坐地铁回家的路上,我偶尔扫到朋友圈,有个朋友发了个车内异响视频,说:国产电车才买半年,这嘎吱声可担心。我也有点无语,新造车势力确实得加强内部装配工艺。这个我觉得和供应链不稳定,研发流程不成熟密不可分。毕竟造车是个庞大系统工程,不像拼手机那么快。这里面成本预算和工程设计互相拉扯,哪儿能一下子到极致。
我还没提到用户心理,国产新能源车主大多年轻,刚买车更看重智能化和续航表现,这些需求能够刺激厂家暂时忽视些细节。你说这对传统合资车用户心理冲击大不大?我想问你,假如你买车,装配工艺有点瑕疵,但价格便宜得多,智能配置给力,你会介意吗?(这话题先按下不表)
补充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刺激了合资厂家把持的国内供应链价格上涨,甚至优质原料供不应求,也许这也是它们装配品质趋于稳定的短板。说不准哪个采购经理晚上数钱数到头秃。
聊聊漏水问题。去年我问过某二线家电城边修车边拉活的修理工,他坦白说合资车的防水做法普遍更靠谱点,因为那是多年积淀;而新电动车品牌防水环节经常被压缩成本,时间紧张就容易出问题。你也可以想想,车门密封条开裂或者排水孔设计不合理,细节问题背后的质量控制不严,是不是能看得出门道来?
最近我路上见到一辆热门国产纯电,尾部喷水口塑料壳颜色脱落,我吹了声牛逼,厂家用料这块还得硬起来。现阶段单凭销量和智能化溢价判断质量,明显有点早。兴趣问下,你们认识的新能源车主,对细节和质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他们会在意装配的松紧和用料的扎实吗?还是说,快速换一台更新的电动车更重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