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工博会出来,手上还暖烘烘的,想到刚刚坐在展台旁跟厂商聊两句。现场真的密不透风,技术人员还热情介绍最新的鸿蒙支架和激光雷达,感觉像在偷学点未来的玩法。你知道吗,平时每次看车展,最喜欢的就是听技术从业者隙间聊剩菜,既真又抽象。
尚界H5的上市让我觉得挺有意思。你看,15.98万起的售价,看似挺平实的,但里面的硬核配置,尤其是华为的鸿蒙智行系统、激光雷达,以及上汽的底盘调校,基本都瞄准了中型SUV的核心刚需。估算一下,光芯片和雷达的成本,应该占了很大一块—可能占到整车成本的20-25%,但这个比例我说不准,毕竟采购渠道、量产成本差距大,样本也少。
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续航表现?纯电655公里,百公里电耗13.4kWh——我觉得这个水平不算保守,但放眼市场,真的挺惊喜的。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华为和上汽合作主要是利用华为的芯片优势+上汽的供应链管理。这就像快餐店用自己厨房的配料,但又借用外边大牌的酱料一样,既有自主性,又能借力。
对比一下同级车,像奇瑞的瑞虎8或哈弗的H6,实际上配置和价格差不多,但在智能和安全配置上,尚界H5明显多了一份硬核。比如它配的激光雷达和华为的操作系统,能带来更灵敏的自动驾驶体验。前几天我听修理工说,有的自主品牌都打算用激光雷达,但成本太高,续航和安全性就不一定保证。你觉得,把这些原本技术难题变成量产标配,车价还能不涨吗?还是说,这是业界的瓶颈?
我曾经觉得,所谓智能化就是把大屏搞大点,用点后视镜摄像头。但看到上汽和华为的结合,我发现,技术不只是花架子—它是可以厚实到让驾车体验像开飞机一样,也安全得多。你会不会觉得,智驾其实更像是给未来的保险?真要出事,车能自己反应比人类反应快。不然,像我这种开车偶尔会迷失方向的,是否还能指望自己?但你有没有想过,中间那些算法、数据要怎么保证安全?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细微误差累积成为大问题的今天。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华为到现在还是单纯做硬件和软件方案,但能不能像苹果一样,做到全链条自研?我一直觉得这才是真核心——把所有软件+硬件的工艺都自己把控,才会像那种工厂出货不担心的感觉。你相信一款合作车能像自研的一样稳吗?我反正对合作的信心没那么大,毕竟,技术的深度融合,远不止屏幕大小和芯片电压那么简单。
说到这个,我还在想,供应链的博弈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激烈。有个朋友在汽修厂工作,说维修时发现,不少零件其实可以互换。像那些激光雷达和芯片,除了型号不同,基本结构都差不多,但价格天差地别。中间暗藏的壁垒,是供应链筛选出来的优质供应商在背后压价,还是厂商刻意留高价空间?其实我觉得,汽车行业到就是个抬价的游戏。你要相信,那些真正的技术提升,是涨价–升级的一种借口。
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点:市场反应特别热烈。开售一小时,预订就突破了2.5万台。是不是大家都在盲目追捧?还是因为这印象里华为+上汽的组合,实在太有噱头?我那朋友说:这车看起来很像个打字机,一键智能的感觉特强。你觉得,硬核技术,真正能打动普通用户么?还是说,除了搞面子,其实没啥用?
我心里其实还存着点疑惑:它的外放电6kW,能不能直接用来给电动工具充电?不过我反应太慢,想到这会不会太科幻了。想想其实挺有意思,以后出门野营,只要带个车,就能充手机、充小电动工具,真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充电站。但问题是,能坚持多久?用个两小时会不会就烧掉一半电?这真得看下细节了。
有人问我:这车未来会不会变成家庭必备的神车?我其实还没那么乐观。毕竟,车不用买了都可以用网约车顶替一部分需求,为啥非得自己买SUV?但一想到那块鸿蒙大屏,是真的很顺滑。你有没有试过在车里用鸿蒙系统打游戏?我觉得其实这才是未来的趋势—把车变成移动的朋友圈。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汽车真能变成生活全场景的中心点吗?还是只是科技盲的虚幻泡影?
我会好奇,那些为这款车调校底盘、调试软件的工程师,心里是不是也在想:我们究竟是在做技术,还是在设计一件会跑的生活伙伴?其实很多细节没去深究,比如那块座椅用料、门把手的触感。你会不会觉得,所有的高端配置,最终都得落在那个手感上?我一边写,一边在想——未来的车,要长成什么模样?那个懂你得不行的系统,走在路上是不是会变得更像人一些?
这中间的问题太多,想都想不到答案。可是我知道,下一次开这车,可能会发现,原来它没我想象的那么完美。反正,车总是会跑偏的。只是,怎么保证它跑得稳,我觉得还得靠人。或者,还没成熟到那个地步呢。
——没有细想过,这车的智能会不会让人变得更懒?还是说,未来我们只是被动配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