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蔚来总部的灯还透着微弱光亮。李斌独自坐在会议室的尽头,手机上反复刷新着销售数据——两万多辆,一个月内的同比飙升77%。可这些闪亮的数字,在沉甸甸的人事通知前,终究无法彻底驱散他心头的苦涩。
裁人与逆势增长之间的悖论,正是当下蔚来最真实的断层。上升曲线与人力收缩,两条原本理应同向的线,就这样在2024年惊心交错。熟悉内情的人悄悄提到:“这不是打补丁,这是砍掉已经跟不上节奏的零件。”
多少老员工是在午后的茶水间收到人事约谈消息的?“业务再忙,流程不能乱。”蔚来负责HR改革的程晨苦笑着,把那一句句“公司发展需要优化”反复推敲,生怕哪个词伤到人心。她不是冷血的裁判,每一份被优化的名单,她都在凌晨逐条审核,搜索着还有没有谁可以再挣来一次机会。
可是裁员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蔚来这次的行动,比任何一轮都来得更冷静乃至克制。产品部门和研发线是重灾区,他们对应的,是蔚来接下来的第二次大升级:不仅是电池技术,整个产品线的革新、智能驾驶决策链、自主生态的打造,都需要全新能力和敏捷团队。比起往年大水漫灌式的扩招,现在的用人逻辑只有一个:“不是先下牌桌的人,而是未来新局的合作者。”
亏损依旧如影随形。2023年蔚来净亏,市场传闻已泛滥成了笑谈。可真正让人夜不能寐的,是变革的急迫感——“去年没做,今年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李斌私下对核心层说过这句话。裁员的背后,谁都明白,除了优化口号,更关键的是给公司瘦身重塑结构,给弹性和现金流争取一线生机。这不是传统意义上为了短期财报妆饰的裁撤,而是业务赛道彻底换挡的前夜。
但谁又能轻易割舍那数百份年终述职?曾一起并肩闯过“黑灯工厂”的工程师,如今只能在走廊避开彼此的目光。那些被优化的名单里,不全是能力不够,更有的是岗位已至终点无法再前。有老员工趁最后一天,把工牌慎重摆在工位桌上,发了条朋友圈:“谢谢蔚来,愿你越来越好,我也有我的下一个故事。”
而幸存下来的高管们内心也并非铁石心肠。去年底的全员大会上,有人忍不住问李斌:“被裁的人是不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一批人?”李斌沉默了几秒,答道:“他们见证了蔚来的摸索期,也陪我们翻过最难的山坡。”那一刻,全场无声。
裁员,是一次无可回避的疼痛,也是重生门槛前必经的考验。蔚来的这场“自我手术”,外界有冷嘲热讽,有同情惋惜,更多的则是好奇:接下来呢?升级、瘦身能否真的扭亏为盈?一批批被卷入流动的员工,又该如何自处?对于“优化”,有人愤怒、有人坦然;对于公司自身,这其实是对抗巨头与行业周期的最后一搏。
想起曾有员工说过一句狠话:“蔚来不是裁掉了我们,是裁掉了过去的自己。”但倘若裁员的背后,蔚来能用更有力的业务成长、偿还那些离开者的信任与青春,那这一刀或许不只是伤口。否则,无论业绩多好,错失掉的人心终难补回。你怎么看蔚来的选择?在风口和迷雾之间,你会成为那个主动告别的人,还是执意留下、等待下个黎明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