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看八月尾那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放出的汽车召回公告,多少让人琢磨点滋味出来——这汽车安全,咋总像在考验人心一样,让你时刻捏着一把汗,防不胜防的赶脚是不是有点真实?
说起来,召回这种事儿,表面上听起来是厂商在负责,其实细扒一扒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反而让人感觉不止是责任那么简单。
这次长城汽车旗下的欧拉黑猫、白猫被“点名”,加上北京现代和斯泰兰蒂斯也跟班,这波操作,究竟是在“隐患治理”还是“亡羊补牢”?你品,你细品,总觉得这其中不只是技术问题那么直白,埋着蛮多行业的普遍困惑和消费者的心理复杂。
甭管是谁家的召回,表态上基本都差不多:我们发现问题,为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安排免费更换,修补到位。
但话又说回来,这安全隐患就像薛定谔的猫——你没出事以前,谁知道这风险会不会爆出来?
尤其中招的那67辆欧拉两款微型车,主因还不是电池技术升级什么高端难题,而是生产过程中电芯正负极片偏移,导致过度自放电,极端时有过热风险。
读到这儿,有没有联想到日常手机用久了“腰鼓肚”?其实电池自放电失控,除了影响续航,更要命的是,会让整个车辆安全性立刻打个问号。
从长城欧拉给出的补救策略来看,派上了“免费更换”大招,但细数之下,召回数量真不算多——黑猫、白猫加起来才67台,况且这批车都已经停产,算不上“热销大户”。
这让人遐想,是不是由于停产了才敢这么大大方方召回,不怕影响销量?
又或者,正因为这块业务对公司转型没那么关键,召回压力相对小些?
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咱觉得,对企业品牌来说,召回低数量型号容易,关键是主打车型一旦出事,那才叫“火烧眉毛”。
别忘了,欧拉好猫这款现在才是走量的主力,真要是它出点纰漏,网上车主的口碑一瞬间就能“塌房”。
歪个楼,黑猫、白猫这两只小精灵刚出来时还挺风光过,凭着锤子般可爱的潮颜,性价比也还算能打。
不少人在预算卡死的十万级电动车段位,横下一条心选他们。
结果时代变迁,成本压力一来,长城不墨迹,立马砍掉这俩“萌新”盘。
倒是新品芭蕾猫、闪电猫出来后,欧拉家族在纯电领域又继续“造浪”。
说到这里,外头看企业转型都挺玄乎——上一季主角被下线,新品刚亮相,安全隐患还是按“批次”出现,心里真的完全没谱啊。
按理讲,汽车召回这种事,业内习惯了,也不是啥稀罕物。
毕竟谁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没疵点。
只不过,频繁召回又频繁“修补”,难免让人生出点儿“疑虑体质”,一边是安全隐患消除了,一边是品牌信任打了个折扣。
车主往往会在群里吐槽:买车还得看命,开着开着,突然给你一个“免费升级”,你感动吗?
你感动个锤子!
现代和斯泰兰蒂斯这两家也没能幸免。
现代本次召回的库斯途规模就厉害了,不像欧拉那么“小打小闹”,一下子要出动3469辆。
原因是在后轮制动油管和四通连接器的紧固扭矩上“没使够劲”,万一极端情况下来个刹车失灵,那真不是闹着玩的。
你要说国产品牌“有点悬”,老外合资也难独善其身。
库斯途这款MPV本就是系列里头的家用“全能选手”,主打空间和舒适。
一年下来,零售数据也接近一万多辆,说起来这批车涉及面挺广,但也正是这种“常见大单品”,问题爆出来反而更让人警觉。
大多数人平时选车都是考虑发动机、变速箱功率、配置啥的,压根没想到制动油管会成了“定时炸弹”。
你说这车企平常宣传时口若悬河,用户要的安全感究竟靠什么来保证?
如果说动力和外观什么的都能用参数炫出来,唯独这些微小的工艺、零部件设计上的疏漏,你眼瞅着没啥问题,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再将目光挪到斯泰兰蒂斯这位“国际选手”。
它的召回量直接拉满——光朱丽叶、斯坦维这两款加起来就是两万多台,一口气给人“召回批发”即视感。
可这个问题又不太一样,软件漏洞惹的祸,具体是发动机控制模块因为系统Bug,导致燃油蒸发泄露的故障代码,明明修好了还清不掉,和排放标准对不上号。
行吧,这不是硬件炸了,换个说法,这次是代码在“下绊子”。
这很能映射出如今汽车智能化的副作用,过去修车全靠拧螺丝,现在得盯着系统看代码,主机厂免费给你“刷软件”当解决方案。
感觉半个脚已经迈入IT圈了,难怪有“大聪明”调侃,以后修车师傅工资都得改成IT原工资。
大家见怪不怪,新大切诺基、托纳利这些进口新贵也没能避开批量召回,咱就一个问题,你把Bug修好了,这种隐患还会不会继续冒泡?
这里不得不说,消费者逐渐把“召回”当成常态来看待了,可是,真的有人习惯被“后补救”吗?
一边安全性确实提升了,一边又时不时心头发虚。
于是有人戏说:买车如开盲盒,每年都有意外小惊喜。
只是这“惊喜”你未必能笑出来!
要说现在市面上车企“召回”已经变成了行业基本操作,比起早年的遮遮掩掩,如今大家正视隐患,主动曝光、安排更换,多多少少算是进步。
但进步归进步,那“无所不能”的推广语和广告里保命的底线,未必都能实现。
所谓的全程无忧,现实总能悄悄加上一句“小心电池、小心油管、小心后端代码”。
这一番揭露,让人很想追问,汽车安全能有真标准吗?
是不是每一次召回都只是“亡羊补牢”,尤其是留心下这些召回规律,从停产的小型电动,到主流MPV,再到进口高端型号,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埋雷。
话说回来,大家渴望的品牌信任从何而来?
是主动自查自纠的态度,还是召回处理的及时透明?
还是舆论压力下的被动补偿?
就像买了手机遇到电池鼓包,能免费修也行,但谁能保证鼓包就只出现一次?
看车圈这些事,映射出来的实际上是整个制造业的集体“焦虑”。
技术在迭代,管理升级,软件硬件都在拉分,但只要产品在路上,总有瑕疵或隐患,不是遥控器失灵,就是电池不稳,要不就机械零件缺乏工艺。
所以,大家为什么对召回又爱又恨?
一方面,召回让人感到企业还是“有点事儿”,没把用户的死活当空气。
另一方面,又像定时“拆弹”,每回都在测试消费者的耐心和品牌的底线。
说白了,大家要的不是每次都能免修免换,而是能提前做到“隐患不留”,不要让安全问题成为心理阴影。
回头看看,这次长城、小众、合资、进口选手轮番“露面”,背后浮现的是产业链管理难题、设计漏洞和政策监管的联合“补短板”。
有时甚至怀疑,厂家生产一辆车是不是都得开个“盲盒”,等用上一年半载再发现啥毛病,然后再推个升级方案。
这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产业逻辑?
制造业的品控,技术研发的分级,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都在这次召回风波里被不断检验。
等下一波召回来袭,谁又能拍着胸口说自家没有一丝隐患?
“放心车”这个词,好像只存在于广告语里,可惜在现实里经常只是句美好的愿景。
消费者不缺乏包容,但也不喜欢被反复“教育”,尤其遇到安全问题时,没人愿意当小白鼠。
汽车安全,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是厂家得始终绷着一根弦,把每一次召回都当作警醒。
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强力作为,但厂商自身的自律和长远眼光才是不能少的那一块拼图。
说到底,“召回”不是厨艺秀,也不是赎罪券,大家都希望这个动作别太频繁,否则信任早晚会被磨成细沙。
你怎么看?对汽车频繁召回,还能淡定接受下去吗?你选车时会不会更在意安全隐患和品牌承诺?欢迎来评论区一起聊聊,说不定下次召回“轮到你的座驾”,你会怎么想?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