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吗,如果一只蚂蚁能提前预知暴雨,会不会比困在洪水中的大象逃得更快?”
会议室里的灯光亮得甚至可以照见人心的轮廓。每个人都在笔记本上飞快地敲着键盘,偶尔有人抬头交换一个眼神,仿佛正在捕捉某个巨大生物的心跳节奏。李斌,蔚来创始人的目光,在这片无声的角落里投下了一个警告——“明年一季度,需求会陡然下滑。”这个判断,不像是泛泛而谈,更像是一份提前盖章的“死亡通知书”,只不过落款是行业,不是个人。
作为旁观者,如果你坐在这圆桌边,大概率不会被谁拎出来批评懈怠。所有人都在等最后一根稻草,而这根稻草——或许就是购置税政策的调整。今年年底,需求高点,明年一季度,低谷见底。这种预判不是靠星座,靠的是行业里翻着旧账本的决策经验。从政策到市场,从政策到心理预期,再到用户的真实钱包,“连锁反应”这个词,在这场内部会议里被抽丝剥茧,拆解为一个个直观的行为动因。
蔚来不是第一次在风暴到来前进行战备部署。企业家的嗅觉,往往按“灾难预警系统”的标准来选拔。此刻,李斌要求员工四季度要抢收业绩,要像海上捕捞一样,不漏下一条能逃出网的鱼。“大家每一天都不能耽误,一定不能懈怠,一定不能松劲。”他的用词不是拷问,是定音。ES8的订单已排到明年4月,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一个交付周期,它是看似笨重的生产车轮,还在快速转动时的悲喜自知。
换句话说,蔚来的形势称得上“供不应求”,但这只是表层。下潜一步,抢收不是简单的加速生产,更是一场“资源分配”的心理博弈。你得在四季度的窗口期,完成交付,抢市场,同时还要给明年储备足够的订单。跨周期经营,这不是简单的“拉长战线”,而是“黄金分割”的微妙运算。不然,等到政策变天,你可能只能拿着急速扩张的库存,一头撞在需求塌陷的冰面上。
业内人都知道,蔚来的团队一向喜欢“提前下棋”。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CBU机制,他们大概会跟你聊聊效率、产出、回报率。简单说,“花钱”的季节过去了,现在得学会“会花钱”。成本的意义不再是压低数字,而是“每花一块钱都得为长期目标埋下伏笔”。谁都知道,去年高喊“造车烧钱不设上限”的口号的那些企业,不少早已经在汽车坟场里和青苔一起发芽。
在这一点上,李斌不单是经验主义者,更是现实主义者。他要求管理层把短期执行力和长期竞争力结合起来。“今天的每一步,都是为明天的生存做准备。”听起来有点像丧钟,也像鸡汤,看你怎么解读。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行业新闻里游走的人来说,管理和预警,终究只是“概率论”里的两种姿势。你做了正确的决策,未必能提前享受胜利,但不做,就是轮盘赌,79%的概率输给风向。
回头看,蔚来全新ES8之所以能冲到订单排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提前看到了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的窗口。这里面的“经验”其实是残酷的:每个行业周期的新高点,往往就是下一次洗牌的起点。你抢到风口,可能就站在下一个深渊的边缘。冷静点说,这场“抢收”就是一群人在暴风雨前捡柴火,柴火到手了,至于能不能顺利度过寒冬,谁也不敢打包票。别说打包票了,打饭票的都不轻松。
作为职业旁观者,说实话,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是第一次兵荒马乱,也不是最后一次。政策的“魔法”,时常变成企业的“劫难”。蔚来的高管在鼓励团队“不能松劲”时,表面是压力,其实是现实的生存法则。行业变化这么大,光“靠信仰”是不够的。CBU的机制,所谓“高效率、高产出、高回报”,只是用另一个办法把皮球踢回市场。最终关于“如何在周期转折点完成自我逆转”,答案不是一本经营之道能写出来的,更像是一套高难度的解题过程,算得出题目,算不出结尾。
你要是问我怎么看蔚来的这套预判和布局,我大概会说:“有远见,有准备,有冒险。”关键节点上,战略预判到底像不像“地下掘金”?有时候,就像法医查案一样,你搜集了证据、建立了时间线、推演了未来,每一步都自认为环环相扣。可最终发生的,是概率、是偶然、是现实的翻篇。行业周期不是刑侦的案卷,每一年都可能改写嫌疑人的定义。
事实上,蔚来提前布局、储备订单,确实能部分对冲明年需求下滑的冲击。但这些努力的底色,是行业结构性的波动,是政策风险的幽灵,是“人算不如天算”的老笑话。即使你的ES8现在订单满满,谁敢说政策再一次快刀斩乱麻之后,供需两端不会发生不可预见的回转?没办法,行业一线的岗位,还有领导者的杯中酒,都带着一点点“提心吊胆”的后遗症。
最后,不妨抛个问题给所有人:“在你眼里,企业家的危机预警究竟是靠‘经验’、‘数据’,还是一种‘感性直觉’?又或者,本质只是对于风险的恐惧和常规的应对?”等哪天结果揭晓,记得通知我一声。谁知道这市场和人心,到底是提前彩排好的剧本,还是即兴生存下的黑色幽默?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