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引领智能驾驶未来

最近,新能源车圈有个数据炸了,直接把不少人吓着了:某头部新势力车企,亏损接近50亿元,一年烧掉的钱比卖车赚的钱还多。这不是个小数字,甚至拉开时间线看,这家公司已经连续亏了好几年。亏到什么程度呢?都有人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在“用爱发电”,或者干脆下结论:新能源车就没有一家能赚钱,烧钱玩概念罢了。

乍一看,这也确实挺离谱。卖车的不是应该靠卖车挣钱吗?怎么反倒越卖越亏?但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不妨先拆拆这个账本,看看这堆数据到底是什么逻辑。

先捋捋几个关键数字。营收呢,表面看着挺亮——这家车企一年卖了几十万辆车,营收冲到几百亿。销量也不错,稳居国内新能源销量榜前列。但到毛利这块就开始扎心了,单车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甚至比传统燃油车厂商低得多。再往下看净利,全线亏损,亏的钱比毛利还能再亏一个台阶。更离谱的是,研发投入占了营收的两三成,感觉不像造车,倒像在做烧钱实验。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大家最爱抬杠:一是为什么毛利率这么低?二是为什么研发投入烧这么多钱?

先说毛利率。新能源车的毛利率低,确实是行业通病,跟传统车企没法比。燃油车卖一辆,零部件成本基本是透明的,车企可以压供应商价格、控制成本,把单车利润做得很漂亮。但新能源车不一样,电池是最大成本,车企没法控制电池价格。尤其这几年锂电池原材料飙涨,直接拉高了整车成本。再加上智能驾驶、芯片这些新技术还在跑马圈地阶段,供应链不够成熟,成本压不下来。结果毛利率就被硬生生吃掉了。

但低毛利并不一定意味着扛不住。这里得补充一句,这些车企目前在拼的是市场规模,而不是利润率。毛利低是阶段性的事,它背后还有个赌法:先扩大销量,抢占市场份额,等供应链成本优化了、技术迭代了,再慢慢提升毛利率。说白了,就是先铺路后挣钱。这套玩法,不止一家车企在用。

电池引领智能驾驶未来-有驾

再来看研发投入。这个就像个无底洞,特别容易被人拿来说事:你造个车,用得着这么烧钱吗?是不是乱花钱?但拆开看,研发投入高其实是新势力车企绕不开的坎。新能源车的竞争不止是车身和动力,还有智能驾驶、车联网、OTA升级这些软硬件能力。每一项都需要砸钱做技术积累,研发费用成了刚性开支。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企得靠技术差异化抢市场。传统车企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新势力没法跟它们正面刚,只能从智能化和体验上下功夫。这种投入,看起来烧钱,但实质上是在为未来铺路。

那有人问了,传统车企是不是也这么烧?对比一下,传统车企确实没这么拼研发。这是因为它们已经有稳定的造车体系,利润模式成熟,新能源布局可以慢慢跟进。而新势力车企从零起步,没有历史包袱,反倒需要抢时间窗口。外资品牌则是另一种打法,全球化布局,它们的研发费用可能更高,但分摊到全球市场,直接亏损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这事不止看绝对数据,还得看车企的长线逻辑。

讲到这里,问题就清楚了:新能源车企亏得多,是因为它们在战略性砸钱。打个不太精确的比方,这有点像创业投资,先亏是正常的,亏得有方向才能有未来。你看那些亏损企业,虽然账面难看,但市值和市场认可度却在持续提升。这说明投资人和行业对它们的战略比较认同——当然,也得承认,有些车企烧钱确实不够理智,这就看谁能扛住。

那它们到底有没有活路?说实话,短期压力肯定有,但长期看,这套模式是有章法的。新能源车市场还处在扩张期,亏损只是发展的一个阶段,不是终点。真正要紧盯的,是这些车企能不能把研发投入转化成持续竞争力,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亏得多不怕,关键看亏得值不值。

最后回到那个吓人的数字。看着是挺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并没那么不正常。新能源车企亏损不是问题,问题在它们怎么亏、为什么亏。表面的数字很惊人,但背后藏着的是整个行业的转型逻辑。要判断它们能不能活,不是光盯利润表,而是看它们能不能在这个烧钱赛道上跑到最后。换句话说,眼下亏损是阵痛,但长远看,它们赌的不是现在,是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