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汽车说话的人

烧烤店坐落在一条小街上,距离长春市那家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具分量的汽车制造厂总部不远。街道两边都是居民楼,一家烧烤店连着一家烧烤店。路边停满了汽车,各种牌子都有,但没有一辆是红旗轿车。晚上7点,烧烤店已经热闹了起来,啤酒和烤肉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着。男人们光着膀子抽烟喝酒,大声说笑。女人们也一样,热闹、彪悍,二人转式的幽默不绝于耳,满是对外界不以为然的嘲讽和自信。东北经济陷落的现实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们豪爽地开着玩笑:东北还是东北,只不过,东北的重工业改成了烧烤,轻工业改成了直播。

W今年36岁,已经是一位资深的汽车工程师。他个子不高,下班后直接来到烧烤店,仍穿着工作服:白色短袖衬衣,胸前绣着汽车厂的标志。

因为要接受我们的访谈,他比平时早下班了三四个小时。他说平时10点多下班都是早的,最近工作特别忙,特别紧张。

我半开玩笑地问他:“在国企上班不都很轻松吗,怎么会这么忙?搞得跟创业公司似的。”

他霎时间变了脸色,直直地看着我,也不落座,用很响的声音说:“这就是你对我们的偏见。我今天要跟你说很多东西,要跟你很严肃地说这些东西,我是很认真的,这是我这么多年的总结和反思。这些东西对你而言,将是颠覆性的。”

W是重度造车痴迷者、“共和国汽车长子”的精神信仰者。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司机,他说自己几乎就是在汽车里长大的,“我开车就是在和车对话。”有一次,单位给他打电话,说是台架上的发动机坏了,检查了好几遍都没检查出什么毛病,就是打不着火。他来到试验室,拍着那台发动机,就像对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说:“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啊?是不是又闹情绪了?好啦,好啦,别闹了!”发动机居然就真的动起来了。

整个晚上,W一根烤串都没碰,也不喝酒。他只是不停地说,不停地纠正外界的偏见和误解。

在W看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现在这股电动汽车概念的热潮都是炒作出来的,新能源汽车只是汽车行业发展到现在必然要走的一步而已,况且这种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新,很多技术都能追溯到19世纪。他对特斯拉非常不屑,认为马斯克做电动汽车完全是外行人做内行的事。他对新兴汽车企业的评价是:一帮人拿着PPT(演示文稿)到处忽悠,什么智能驾驶、车联网,全是包装出来的。在他看来,这些全新包装的概念仅仅是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一些新能源汽车在测试的时候没那么专业,产品、器件没有经过像传统汽车那样足够多的测试。

电动汽车的通病是不能满足极端条件下的使用需求。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东北买一辆电动汽车,可能一年中会有半年的时间开不了。你问为什么?这就跟苹果手机在低温时会突然自动关机是一样的,气温太低电池就没法儿用啊。东北从每年10月份到来年4月份都是天寒地冻,最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在东北这样的地方,电动汽车在冬天几乎是没办法开的。”

新兴汽车企业为了满足汽车的某些性能,制造的产品有一定偏颇,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比如,马斯克在造特斯拉的时候,为了提升汽车的最高时速,用了太大功率的电动机,导致产品冗余性太高。

“他有孩子吗?他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有先天不足吗?对这种事我完全不能忍受。”W皱着眉头说。

W坚信,如果没有传统造车技术和流程控制的积累,绝不可能造出合格的电动汽车。汽车行业凝聚了一批精英,它可能是除军工系统之外最为强大的工业系统。汽车是集成度最高的民用产品,内部构造非常复杂,大量的器件必须紧密、精准地联动,互相配合,任何一个小的器件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和价值在于整个制造流程和制造体系。W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丰田产品的研发原则:当技术和流程有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弃技术,也要保住流程。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吉利汽车已经做出了一款电动汽车以后,还是愿意回到长春,回到这个他心中的荣耀之地,回归最基础、最关键的制造流程。在W的执念中,似乎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熟悉整个汽车制造的流程体系。

造车是W的使命,也是他的梦想。“造出一辆牛气的汽车,尤其是一辆油电混动汽车,是我赌上自己的命运也要做的事。”

访谈结束后,他执意要送我们回酒店,用他平时上下班总开的那辆他们企业自主研发但并未推向市场的油电混动汽车。

路上,他问我:“乘坐感觉怎么样?”

我认真感受:“真的和我坐过的新能源汽车没什么区别,很舒服,几乎听不到声音。”

他开心了,说:“是吧?这是三四年前下线的。我们的车可以吧?”然后开始给我讲这台车的动力原理、性能指标等。

我问:“为什么三四年前不推向市场呢?”

他叹了口气,拍了下方向盘,说:“这就是无奈的地方啊!”

#高考人生始发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