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买摩托车的朋友,我劝您先别着急下单,咱们今天得好好聊一个事儿,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钱包,也关系到咱们对一个老牌子的信任。
这事儿的主角,就是豪爵。
说起豪爵,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皮实”、“耐用”、“国民神车”,多少年来,这口碑立得稳稳的。
可就在最近这两个月,这位一向稳重的“老大哥”突然玩起了心跳,连续两次官方大降价,把整个摩托车圈都给整不会了,尤其是那些刚提了新车的老车主,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先把事情捋一捋。
第一波降价是在六月底,豪爵旗下的热门小踏板AFR125,价格一下子就降了1400块钱。
当时很多人就觉得有点突然,但想着可能是厂家做活动,让利消费者,也还算能接受。
可谁也没想到,这事儿还没过去一个月,更猛的还在后头。
豪爵的旗舰级踏板UHR150,连带着其他两款车,又来了一轮降价,这次又少了600块。
这两下降下来,可就不是小事了。
咱们就算一笔最简单的账,就拿UHR150来说,去年刚上市的时候,落地价得一万七千多,现在经过这么一折腾,价格已经跌到了接近一万三的水平。
里外里,差了足足四千块钱。
四千块钱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可能是一个人两三个月的伙食费,是孩子一学期的补课钱,更是给摩托车加满一整年油的开销。
这笔钱,对于那些最早支持豪爵,第一时间入手新车的车主来说,就这么凭空“蒸发”了。
换谁谁不心疼?
网上的车友群和论坛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大家讨论的焦点,已经不是降价后这车值不值得买,而是豪爵这波操作,到底图个啥?
是真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要靠清仓甩卖来回笼资金,还是说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要我说,这事儿不能只看豪爵自己,你得把它放到整个摩托车市场的大环境里去看,答案就清晰多了。
豪爵这次降价,表面看是给消费者送福利,但里子,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自救。
问题的根源,就出在“技术”这两个字上。
咱们还是拿UHR150当例子,降价后一万三的价格,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是,你仔细看看它的配置单,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它的发动机,还是那台豪爵用了有些年头的ESS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好不好?
好,稳定、省油。
但问题是,它在技术上已经算不上先进了。
你再看看它的竞争对手们都在干什么。
隔壁的合资品牌本田,新推出了一款叫NS150LA的复古踏板,用的是技术更新的水冷发动机,散热更好,长途骑行性能更稳定,价格是一万四千九百八。
再看五羊-本田,人家150排量的踏板车,早就把ABS防抱死系统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这两样关键的安全配置给配上了。
ABS能防止你在紧急刹车时车轮抱死侧滑,TCS能防止你在湿滑路面起步或加速时后轮打滑失控,这都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
而豪爵的主力车型,在这些方面显然慢了半拍。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用5G手机了,你还在卖力推销一款信号稳定、超长待机的4G手机,虽然价格便宜,但对越来越懂行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现在的车友们都精明着呢,有句话说得特别对:“宁愿买一台新技术平台的低配车,也不想买一台老技术平台的高配车。”因为核心技术的差距,是靠降价和送点小礼品弥补不了的。
而且,现在的摩托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方面,像春风、赛科龙这些国产新品牌,势头非常猛。
它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配置拉满,然后用一个让你无法拒绝的价格砸向市场。
比如春风的150SC,同样是水冷发动机,还带TCS,价格定在了一万四千八,这几乎就是贴着豪爵的脸在竞争。
赛科龙更是把250排量的RT2踏板,价格打到了两万以内,彻底搅乱了市场格局。
这种打法,让那些还在靠品牌老本和传统渠道优势的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一方面,本田、雅马哈这些国际大厂也开始发力了。
他们一改过去把国外淘汰技术拿到中国卖的策略,开始把全球同步的新车型、新技术加速引进到国内,而且定价也越来越有诚意。
这就形成了一个上下夹击的局面:国产新势力用高配置和低价格从下面往上攻,国际大厂用新技术和全球车型从上面往下压。
夹在中间的豪爵,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拿出点真东西来,光靠降价,路只会越走越窄。
所以,这次降价更像是一块遮羞布,用来掩盖技术更新迭代不及时的窘迫。
当然,最受伤的还是那些老车主。
他们的信任,是豪爵最宝贵的财富,但现在,这份信任正在被快速消耗。
厂家后来提出的补偿方案,是给老车主送两次免费保养,这显然无法平息大家的怨气。
有车主在网上算了一笔账,两次保养省下的钱,连这次降价损失的零头都不到。
这种做法,反而让人觉得厂家缺乏诚意。
更致命的是对保值率的打击,二手车市场是最现实的,车商们甚至打出了“骨折价回收豪爵”的标语。
一个品牌一旦在消费者心中被打上“不保值”的标签,想要再扭转这个印象,可能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一个品牌的口碑建立起来可能需要十年,但要毁掉它,也许两次降价就够了。
所以,豪爵这番操作,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提醒。
它告诉我们,现在的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技术迭代越来越快,那个闭着眼睛买某个牌子就一定对的时代过去了。
买车之前,多看看,多比比,别光看品牌,更要看核心技术和安全配置。
同时,这对整个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激烈的竞争,才能逼着所有厂家不敢懈怠,必须不断投入研发,拿出更好的技术、更安全的产品来回馈市场。
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这场由降价引发的风波,或许正是中国摩托车市场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