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挺广,说的是德国大众的一款纯电动车ID.3,经过了一场特别严格的长期耐用性测试,结果表现非常出色,尤其是电池,跑了十几万公里下来,依然很“抗打”。
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毕竟,现在大家考虑买电动车,心里头最大的一个疙瘩,就是这块电池到底靠不靠谱。
咱们平时用手机,都感觉电池一年比一年不经用,那这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买回来的汽车,它的电池要是也这么“娇气”,开个三五年续航就大打折扣,那可真是个头疼事。
所以,大众这个测试结果,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它真能打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顾虑吗?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把它前前后后都弄明白。
首先,咱们得知道,给这台大众ID.3做测试的是个什么机构。
它叫ADAC,是德国汽车俱乐部,在欧洲那可是大名鼎鼎,地位相当高。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非常权威、非常较真儿的“汽车裁判”,它说的话,欧洲的消费者都特别信。
所以,这次测试不是大众自己王婆卖瓜,而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做的,结果自然就更有说服力。
测试的时间跨度很长,足足有四年,总共跑了差不多16万公里。
16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呢?
差不多能绕着咱们地球赤道跑四圈了,这对于一辆家用车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高强度的使用了。
更关键的是,ADAC的测试方法可以说是相当“不客气”,甚至有点故意“折磨”这台车的意思。
他们为了模拟最糟糕的用车情况,特意做了两件我们平时开车都尽量避免的事。
第一,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充电,都是用的那种大功率的直流快充桩。
我们都知道,虽然快充方便,但偶尔用用还行,要是天天这么“猛灌”,对电池的长期寿命是有一定影响的,就像人老吃快餐,对身体总归不太好。
第二,他们还干了一件更“狠”的事,就是经常把车子的电量充到100%全满,然后就故意把车停在那儿好几天不动。
这是电动车使用的一大禁忌,因为电池在满电状态下,内部的化学物质活性最高,长时间静置会加速电池的老化衰减。
ADAC这么干,就是想看看,在最不爱惜、最不科学的使用方式下,这块电池到底能撑多久。
经过了这样一番堪称“魔鬼式”的考验,结果出来了。
在跑完了16万公里之后,工程师们对这台ID.3的电池进行了全面检测,发现它的有效容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健康度”,居然还剩下91%。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咱们得知道,大众自己给出的官方质保承诺是“8年或者16万公里,电池容量保证不低于70%”。
这个70%是厂家的一个底线,只要不低于这个数,就算合格。
可现在,ADAC用最苛刻的方法跑下来,电池还剩91%的“功力”,这不仅是“合格”,简直就是“优等生”了,远远超出了厂家的承诺标准。
这也就意味着,这台车在经历了高强度的使用后,续航里程的衰减非常小,对于车主来说,用车体验和新车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无疑是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那么问题来了,大众ID.3是靠什么“神功”做到的呢?
难道是它的电池材料有什么黑科技吗?
ADAC给出的解释,其实更有意思,他们认为,这台车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众持续不断的“软件更新”。
这个词我们现在听得多了,就是我们常说的OTA升级,跟我们手机更新系统是一个道理。
在智能汽车时代,车子出厂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下载新的软件,来优化和提升自身的性能。
在ID.3这四年的测试期间,它就经历了好几次重要的软件升级。
比如说,一开始车主跑长途可能还得自己规划充电路线,后来通过一次升级,车机系统里就增加了一个叫“EV路线规划”的功能,你只要设定好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帮你把沿途的充电站都规划好,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去充电,大大缓解了续航焦虑。
再比如,通过软件的优化,它的充电速度也得到了提升,最高可以达到170千瓦,充电等待的时间就变短了。
尤其是在冬天,电动车怕冷,耗电快,这也是个普遍的难题。
大众的工程师们通过软件更新,不断地调整电池的管理策略,让ID.3在低温环境下的能源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天生的,但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能把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这台ID.3的硬件(电池)底子不错,而软件的不断进化,则让这块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
看到这里,我们确实要为大众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上取得的扎实成果点个赞。
这个测试结果,也确实能给很多对电动车电池寿命有疑虑的消费者增加不少信心。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新闻放到咱们国内的市场环境里来看,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很多熟悉国产新能源车的朋友看完,心里可能会嘀咕一句:这事儿,在咱们这儿还算新闻吗?
这话不是自夸,而是事实。
因为ADAC所表扬的大众ID.3的那些优点,比如通过软件OTA来提升车辆性能,在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这里,早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玩得更深入、更极致。
先说电池本身。
当大众还在强调他们的电池很耐用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比亚迪,早就把“刀片电池”做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这种磷酸铁锂电池,不仅通过了像针刺实验那样极其严苛的安全测试,证明了它不容易起火爆炸,而且从材料特性上来说,它的循环寿命本身就比很多三元锂电池要长。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我们大街小巷跑的那些比亚-迪的网约车和出租车。
这些车每天都在高强度地运营,行驶里程动辄就是几十万公里,它们就是最大规模、最真实的“长期耐用性测试车队”,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了我们国产电池的可靠性是完全经得起考验的。
再说解决电池衰减焦虑的办法。
大众给出的方案是“我的电池很耐用,你放心用”,这是一种思路。
而我们的蔚来汽车,则提供了另一种更彻底的解决方案——换电。
蔚来的车主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电池会老化,因为你随时可以开车去换电站,花上三五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的、健康的电池继续上路。
这种“车电分离”的模式,直接把“电池衰减”这个问题从根儿上给解决了,让用户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最后再聊聊软件OTA。
如果说大众ID.3的OTA是“优等生”,那我们国内的很多新势力品牌,比如蔚来、小鹏、理想,以及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等,简直就是“学神”级别的存在了。
它们的软件更新频率更高,内容也更丰富。
今天给你推送一个新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明天给你在车机里装上一个新游戏,后天又优化了你的语音助手。
它们把汽车真正当成了一个可持续进化的智能终端来运营。
很多在ID.3上需要通过好几年逐步更新才实现的功能,在我们的国产车上,可能出厂时就已经配备,并且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迭代。
所以,总的来说,大众ID.3在德国ADAC测试中取得的91%电池健康度的成绩,确实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它证明了老牌车企的工程实力不容小觑。
但我们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
在智能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无论是在电池这样的核心硬件技术上,还是在换电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上,亦或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和实践上,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领先的势头。
大众的这份“优秀答卷”,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对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中国玩法”和“中国速度”的一次来自海外的侧面印证。
这让我们看到,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我们,正身处这场变革的中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