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 36 氪的独家消息,我着实吃了一惊 —— 零跑、小米明年要推的增程车,电池电量竟然做到了 80 度!这是什么概念?今年智己 LS6 增程版的 66 度、尊界 S800 的 65 度已经算拔尖了,80 度直接暴涨 20% 以上,甚至超过了不少入门级纯电车的电池容量。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大电池背后,站着的是宁德时代和它那被雪藏多年的 8 系高镍电池。哎,说到这款电池,我记得几年前真的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8 系高镍电池,本质是三元锂电池里的 “性能疯子”,镍、钴、锰比例 8:1:1,能量密度直接拉满。早几年蔚来、小鹏都敢尝鲜,那会儿行业都觉得这是高端电动车的标配。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 当时的热管理技术根本跟不上它的 “暴脾气”,热失控案例接二连三冒出来。
我还记得当时有车企内部人士私下说,“看到 8 系电池的检测报告就头疼”,一夜之间,这款电池从 “香饽饽” 变成了 “烫手山芋”,整个行业几乎谈 “8 系” 色变。但宁德时代当时就放了句狠话:放弃高镍就是放弃高端市场。现在回头看,这步险棋,好像真的等来了机会。
机会在哪?就在增程车越做越大的电池包里。
说实话,这两年增程车的 “电量内卷” 真的有点夸张。今年市面上近一半的增程车,纯电续航都超过 200 公里了;到明年,零跑 D19 SUV、MPV,还有小米的增程车,直接把目标定到了 500 公里纯电续航。
可续航上去了,新问题也来了。用磷酸铁锂电池堆 80 度电?车重能飙到 3 吨以上。这可不是小事,去年试驾过一款大电池插混车,方向盘明显发沉,过弯的时候能感觉到车身在 “拖后腿”,更别说碰撞安全的风险了。
高镍电池的优势就在这时候凸显出来。它的能量密度能到 250Wh/kg,比磷酸铁锂高 20%,同样 80 度电的电池包,重量能轻 15%。这对已经快到设计极限的整车底盘来说,简直是 “及时雨”。
之前试驾极狐新阿尔法 S5 的时候就有体会,它用的就是高镍电池加主动液冷,高速开空调跑 500 公里完全没问题,车身灵活性比同续航的磷酸铁锂车型好太多。特斯拉 Model 3 更不用说,-10℃的低温环境下还能跑 451 公里,比同级中镍车型多 40 公里,这就是高镍的硬实力。
但宁德时代敢把这款 “前科” 不少的电池再推出来,肯定不是简单复刻旧技术。我特地查了下行业消息,这次的新 8 系高镍电池,至少藏了三个 “大招”。
最关键的是材料上的突破。用了纳米涂层正极和固态电解质界面,循环寿命据说能暴涨 30%。这解决了高镍电池 “短命” 的老毛病 —— 之前的 8 系电池,充放电几百次性能就明显下降,现在这个问题应该能缓解不少。
热管理这块更是下了血本,直接照搬了麒麟电池的双面液冷技术。散热效率翻了 3 倍不说,还能定向排热,就算出现热失控风险,也能把热量导出去。这可是当年的致命伤,现在敢这么改,看来宁德时代是有底气的。
成本上也有文章可做。钴含量砍了一半,要知道钴可是电池里最贵的材料之一。不过说实话,现在还没形成规模效应,制成成本和研发成本都居高不下,搭载高镍电池的车型,价格恐怕降不下来。就像现在 iCAR V23 配 81 度磷酸铁锂电池卖 13 万,换成高镍版,得多花多少钱?消费者能接受吗?这真的是个未知数。
说到成本,我突然想到深圳的格林美最近刚和韩国 ECOPRO 签了约,专门供应高镍前驱体。他们在印尼建了厂,靠低成本镍资源打开市场,去年前九个月就净赚 9 亿。看来整个高镍产业链都在动起来了,只是这个成本下降的速度,能不能赶上车企和消费者的期待?不好说。
这盘棋真的能赢吗?我心里其实打了好几个问号。
车企买不买账。中镍电池已经能平衡续航、安全和成本了,长城明年推的 80 度电池插混车,说不定就选了中镍方案。零跑和小米敢当 “小白鼠”,可其他品牌会不会观望?毕竟当年的失控阴影还在,没人想冒这个险。
消费者的接受度。续航是重要,但安全更重要。我身边有朋友开增程车,之前总抱怨冬天续航缩水、发动机噪音大,但说到电池安全,他立马说 “宁可选续航短点的,也不敢碰有过问题的电池”。要是高镍电池再出一次安全事故,那可能就彻底凉透了。
保值率的问题。增程车本身保值率就堪忧,有车主说开了三年贬值近 50%。要是再搭载一款 “复出” 的电池技术,二手车商敢收吗?消费者买的时候能不犹豫吗?
宁德时代这么做,其实也是被逼到份上了。三元电池的市场份额被磷酸铁锂抢了不少,它太需要一款产品来夺回话语权。增程车的 “电量内卷”,刚好给了高镍电池一个缺口。
可这个缺口能不能变成通途?真的不好说。技术升级是事实,但市场的信任、成本的控制、安全的兜底,哪一个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就像有人说的,“8 系高镍电池的优势是真的,但风险也是真的”。
我有时候会想,车企这么卷电池电量,真的是消费者需要吗?不少车主反馈,日常通勤 200 公里续航就够了,长途出行又怕充电排队。80 度电的增程车,或许能缓解续航焦虑,但车价涨了、车重增了,这些代价消费者愿意付吗?
宁德时代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增程车的 “电量竞赛” 不会停。只是这场赌局里,车企是盟友还是观望者?消费者是买单还是犹豫?现在都还是悬念。
你觉得高镍电池这次能翻身吗?明年会考虑买 80 度电的增程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