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届上海车展,我会说: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充满“车味儿”的大型车展。
曾几何时,喊口号、搞噱头、抢流量成为行业的主流,大量“只有情绪,没有价值”的展示与同质化的车型,都让汽车行业与真实出行场景渐行渐远。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部分企业急于想让用户看到“我懂你”,而忽略了作为汽车企业理应具备的“懂车”的前提。
事实上,在不久前的“上汽之夜”,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喊出的那句“懂车更懂你”,也让人们看到了汽车行业应有的样子:抛开汽车的应用场景需求,而一味追求“懂你”的用户型思维,很容易将用户置于“安全盲区”之中,进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只有在“懂车”基础上,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地梳理,并形成专业的解决方案,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这是“用户型企业”与“用户型汽车企业”的区别,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值得欣喜的是,在本次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在回归理性、回归汽车。这是专业思维与用户思维深度融合后的必然产物,也是一场发生在“懂车”与“懂你”之间的双向奔赴。
纵观近年来的大型车展,本次上海车展堪称原创实力最强的一届:作为中国汽车“出海旗舰”的上汽集团,推出了由布加迪威龙超级跑车缔造者、前奥迪外型首席设计师约瑟夫・卡班亲手打造的上汽荣威“明珠”概念车。“明珠”鲜明的设计语言与独特的线条魅力,让很多人回忆起中国汽车行业曾经大牌设计师云集的时代,也让更多人相信:中国汽车有实力脱离抄袭与同质化的桎梏,用原创设计与技术赢得更多的尊重。
随着技术与实力的提升,部分中国品牌正在实现从全球汽车标准的跟随者、参与者,再到制定者的身份跃迁。车展期间,吉利就通过全新的“银河战舰”向世界展示了“全域AI”技术体系给全球汽车安全标准带来的冲击与颠覆:除了传统的安全构架与新能源更看重的电池安全体系全面领先之外,吉利还将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探路、防水技术等一系列安全“黑科技”带入现实,重塑了汽车行业的安全标准。
在中国品牌持续成长的同时,在中国深耕多年的国际品牌,也发布了大批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合资新车型。通过中、外双方从行业及用户需求角度出发的双向奔赴,合资企业也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情况下,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优势互补、美美与共的新合资模式正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
在我与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销售及市场董事石柏涛的交流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奥迪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变化:想要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必须在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基础上,让品牌变得更加快速且灵活。在谈到“未来十年奥迪电动化的基石”PPE豪华纯电动平台时,石柏涛表示“让一个平台保持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本土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奥迪)会在未来这段时间,不断推出针对本土化的快速迭代和快速调整,以确保始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想要让中国用户满意,合资企业必须将中外双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关键在于中国速度+奔驰标准”,谈到新能源市场的挑战时,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坦言。本次车展上,采用了奔驰全新自研MB.OS架构与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被称作“迄今为止最智能奔驰”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无疑就是中外优势领域双向奔赴理念下的产物。
合资企业双向奔赴的美美与共,不仅体现在新车型的推出,更体现在企业的战略层面。“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那也一定能够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这是丰田汽车公司社长、董事佐藤恒治在上海车展前给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的建议。丰田在上海车展“立全球 更中国”的主题,也从另一个维度体现了中国在丰田全球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一年一度的国际车展是中国汽车发展的缩影,那么上海车展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懂车”和“懂你”两个维度多年探索后,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对如何成为“用户型汽车企业”的一次深度思考与实践。
作为一届充满“车味儿”的车展,无论是合资企业在新能源时代突破自我的关键尝试,还是中国汽车第一次有机会成为世界汽车标准制定者的重要机遇,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参考与依据。无论如何,我相信以“懂车”为基础,以“懂你”为目标构建的用户型汽车企业,将是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密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