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挺扎眼——2023年上半年,国内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净亏损超过50亿元。是的,50亿。听着像天文数字吧?不少人看了财报都说,“这亏得也太离谱了吧?”甚至还有一些媒体直接喊话:“这企业还能撑多久?”确实,亏成这样,谁都要打个问号。但这个事真就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来拆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捋捋这企业的账本。它的财报里,营收倒是不低,季度营收已经过百亿了,按这个速度,全年破300亿问题不大。但问题是,毛利率只有个位数——不到5%,这就显得很凶险了。你卖了这么多钱,扣完成本,剩下的毛利其实不够分摊你的运营费用,更别提研发、市场推广这些花钱如流水的事。再看看它的研发投入,单季度超过30亿。是的,30亿就砸进去了。你说这是不是亏得“有道理”?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那我们再看看同行,造车新势力里头,类似的情况其实不少。一些品牌半年亏损四五十亿,甚至更多;哪怕是营收过千亿的比亚迪,研发投入也是常年压在高位,虽然盈利,但毛利率也不算太夸张。传统车企呢?看上去可能稳一些,但其实也有压力——像大众、丰田这些巨头,他们的研发投入也是常年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总的来看,新能源这一块,大家烧钱的力度都不小。新势力亏得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账本上的规模还没撑起来,单靠卖车,填不了窟窿。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企业非得花这么多钱?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新能源车的竞争太卷了。你不砸钱研发,不跟上智能化、续航、性能这些指标,消费者不买账。按现在的行业趋势,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10%已经是起步线,15%、20%也很正常。第二个,造车新势力还得打品牌。你得让消费者认你这个品牌有“科技感”、有价值,这广告推广、用户运营,哪样都少不了。第三个,建厂。新能源车的产业链跟传统车不一样,很多技术需要重新建模,甚至自己建电池厂,而这些成本你看不到,但它确实是实打实的巨额投入。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有人会说,那你们就不能少花点吗?别烧得这么猛,不就不亏那么多了吗?这个逻辑听着好像没错,但实际上,还真不行。行业现在的节奏,就是“抓机会”。谁能抢到市场份额,谁能先跑到用户心里,谁就是赢家。你要是缩了,把钱省下来,研发推迟、市场滞后,消费者转头就去选别人家了。更何况,新能源赛道的技术更新迭代特别快,你这代车款刚上市,别人家的新技术已经追上来了。这个时候,你不跟,就容易掉队。而掉队,往往意味着活不下去。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些造车新势力是在战略性亏损?可以这么说。它们亏得多,不是因为乱花钱,而是因为行业本身太烧钱。它们看着危险,但其实没有表面那么吓人。一方面,亏损换来的是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销量确实在增长。另一方面,它们背后还有资本撑着,投资机构愿意陪着赌一把,赌技术成熟后的回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亏损是阶段性的,企业的目标,是撑到一个拐点——技术更稳了,用户基础更大了,那时候就能盈利了。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亏损都是好亏损。有的企业确实在乱花钱,或者战略方向出了问题。比如有些品牌为了追求销量,把车卖得特别便宜,几乎不赚钱,这就属于恶性补贴。而有些车企的车型定位不清晰,市场推广不到位,砸了钱但是没砸到点上,这种情况也存在。所以亏损本身不是问题,但亏损的背后,是不是有章法,就得具体看了。

造车新势力亏损背后是竞争和战略烧钱-有驾

总的来说,这些看着吓人的财报,其实拆下来就没那么夸张。新能源车是一个高投入的赛道,研发、市场、建厂,哪样都得花钱。造车新势力亏得多,是因为它们还在“上坡期”,烧钱是为了抢市场。传统车企虽然表面稳,但其实也在拼命砸钱,抢技术、推转型。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现在看着危险,但它的逻辑是对的。下一步,关键是看谁能熬过拐点。等那时候,亏得吓人的企业,可能反过来成了赢家。不过,话说回来,消费者倒是别急着跟风买贵车,毕竟养车成本也是个实打实的事,能不能负担,心里得有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