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制霸:电动自行车的崛起
在印度、印尼、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摩托车洪流滚滚,每到高峰时段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错入了某部动作片。印度摩托车2.21亿辆,印尼1.12亿,越南4500万——尤其越南,几乎人手一台摩托。对比之下,中国的主角却轮换成了电动自行车。202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3.5亿,与汽车基本打个平手。摩托车呢?1.23亿辆,只够全球第二。问题就来了:为啥摩托车在别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出行霸主,唯独在中国,电动车稳坐江山?
回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才是中国的宠儿,尤其是广东,春节返乡的摩托大军曾是新闻标配。2005年时,中国摩托车年产量已霸占全球六成。可是,好景不长。“禁摩令”在全国铺开,摩托车遭遇“逐城驱逐”,原因也不复杂:高事故率、污染、治安问题和噪音。警方数据显示,2024年摩托车相关事故死亡16532人,占机动车事故近三成。一时间,摩托车成了不受待见的大号“危险分子”,被踢出城市核心区。随之而来的,是电动自行车的春天。
生于1970年的董经贵,靠组装摩托起家。浙江温州的张崇舜初期给摩托车厂做配件,也是靠这条线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很多现在电动自行车巨头的老板,其实都是摩托车转型上岸的先知。可惜,随着禁摩令的实施,他们只能含泪杀向新赛道。
原本电动车在九十年代末不过小众,2001年市场才只有几万辆。2002年突然暴增至159万辆,2003年又翻几倍。外部环境起了决定作用:加入WTO,申奥成功,社会更重视环保,甚至2003年非典都助推了一把“单人绿色出行”。更关键的,是法律定调。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归为“非机动车”,挡开了几乎所有的政策风险,从此一路高歌。
这些经过摩托江湖洗礼的创业者,抓住了时机。例如董经贵,早早把车间搬进废弃电影院,舞台秒变组装线,顺势将重心从摩托车转向电动车。营销花样也层出不穷,什么街头骑行、广场秀车、奥运冠军田亮代言、成龙上台都玩得风生水起。比拼的核心其实就三个字:性价比。千元一辆的电动自行车,让中国普通家庭也能轻松入手。巅峰时,每年卖出三千万台不在话下。
可是,市场饱和后套路就得升级。高端化、智能化成了新命题。这波浪潮里,最先出奇制胜的是有“科技圈太子”头衔的李一男。2015年,他主导做出了小牛电动,智能化、定价4000元起,成功变身“电摩界爱马仕”。哪怕本人因资金风波短暂陷入囹圄,小牛依然凭新思路扛出了一片天。
智能化能不能成为分水岭?答案是肯定的。2018年新国标出台,把技术门槛一提再提,车速、制动、电机、重量等全面规范,立刻清洗掉一大批低端玩家。也让拥有技术积累与强大供应链的企业,诸如九号、小牛等脱颖而出。九号更充分借鉴了小米生态链的“极限压价+高科技”,以高毛利+合理售价组合迅速壮大,不仅在国内扩张渠道,还杀向海外。
电动自行车行业在榨干传统增长后,靠政策又迎来了新风口。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直接点燃需求,上海买一台补贴500元,全国收旧换新数量暴击增长。而9月新国标“续航更强、芯片加密、OTA升级”等新要求,则让智能电动车再一次加速洗牌。谁没科技积累、没渠道广度的数据底气,谁就可能成为优雅离场的下一个。
而就在国内市场已多方诸侯争锋之际,“东南亚摩托大国”反倒成了电动自行车的新蓝海。雅迪已在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地打开突破口。原创品牌、小鹏系、金立系,也都在摩拳擦掌,联手本地巨头推换电网络。中国企业在供应链、渠道、价格、品牌等多点突破,输出“电动出行中国方案”,这一波可能真要“制霸全球”了。
总结起来,电动自行车正是中国式产业进化缩影。政策强推、渠道为王、性价比打底,危机时刻转型快刀斩乱麻。更别提智能化、新能源的结合又打开了新空间。而在“出海”变成生死局的新局势下,中国企业的反应速度、市场嗅觉、供应链能力,连日系、印系巨头也得回炉再修。也许,未来摩托的“王者之路”真的会被中国电动自行车全面接管,而这出大戏,才刚刚开场。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