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背后逻辑才是关键点

好,那我们来聊聊一个汽车行业里最近挺有争议的事儿——极狐。一家销量看上去“不算大”的新能源车企,突然在一段时间内销量“站起来了”,甚至还挤进榜单前15。这事乍一看挺离谱,因为它可不是靠那些高智驾宣传或者爆款车型带来的销量。是靠什么呢?车身用料、制造工艺、电池安全、健康座舱——就这,看着还挺古典?但它真能跑起来?这背后又藏着什么故事?

先说数据。极狐今年的销量同比翻了接近两倍,直接冲到了一万台级别。这在新能源车里不算绝对大盘,肯定没有比亚迪那种规模,但对于一个一直被质疑“存在感弱”的品牌来说,这幅增长曲线确实惊到不少人。有人说这车定价高,不够亲民;也有人说极狐的营销模式不够激进,没什么爆款打法。可现在,实际销量摆在那,它是确实在涨。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品牌不靠智驾、不靠网红产品,甚至没那么多大规模的宣传,居然能冲到销量榜前15?这合理吗?

我们一点点拆。极狐的车型均价确实不低,基本在20万+起步,顶配能上30万。这个区间竞争压力很大,因为一边是新势力的智能化车型,另一边是传统豪华品牌的入门款,比如宝马3系、奥迪A4之类的。极狐有没有比这些车更强的地方?有,但主要是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车身结构扎实,电池安全性能标榜“安全极限”,再比如它强调健康座舱,连车内的“空气净化”都做得特别细。但问题是,这些卖点不是特别容易感知,或者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波爆发的市场认知。那为什么它销量还是涨了?

我们重新回到财务数据上看。极狐的营收和毛利一直是个争议点。它的毛利率在新能源车企里算偏低,甚至有人因此质疑它是不是“赔本赚吆喝”。但拆开结构看,这个低毛利率背后很大程度是成本问题:极狐的制造工艺和材料成本确实高,比如它车身的铝合金和碳纤维比例远超过一般车企,这些东西拉高了单车成本,但同时也提升了质量表现。再加上研发费用投入也不小,极狐每年都在做电池安全技术的深度开发,这些研发支出直接吞掉了很多利润空间。所以它的账面上看着不那么好看,但你说它乱花钱吧,也谈不上。至少这些钱砸下去,是有实际技术价值的。

那同样价位段的传统车企、特别是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呢?我们都知道特斯拉毛利率很高,单车利润表现吊打很多同行,但它是靠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整合做到的。极狐目前规模还没那么大,供应链成本也没完全摊薄,所以短期内不可能有特斯拉那样的利润表现。但你换个角度想,这种“结构性问题”并不意味着极狐干不过特斯拉。极狐现在的打法很像是“先保证产品硬实力,然后慢慢做市场认知”。它的销量涨得慢,但涨得扎实,没靠赔本促销,更没靠大量广告堆流量。这种打法虽然不快,但也不是完全没章法。

看中背后逻辑才是关键点-有驾

再看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这样的品牌。这些品牌的账面数据其实也挺吓人,蔚来就属于毛利低、研发高、账期长的典型代表。很多人吐槽蔚来的亏损,但仔细看它的财务结构就会发现,它和极狐有点类似,都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呢?就是短期内它们都在“烧钱抓机会”,先砸技术、砸用户体验,把品牌形象树立起来,然后等市场跟上。极狐稍微低调一点,不像蔚来那么强调服务体系,但它的技术投入看上去也不是乱来的。这种亏损模式在新能源车里已经很常见了,甚至可以说是行业阶段性特点。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极狐到底是在“烧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两者都有。它的亏损肯定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成本结构摆在那里,但它抓的这个机会——高端用户对安全性和质量的需求——也是真的。尤其是电池安全这块,它确实是行业里少有的深挖型品牌。不像很多品牌走智驾爆款路线,它的卖点很扎实,但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让用户认知它。

最后,我们把事儿收一收。极狐的销量看着“离谱”,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吓人。它涨得慢,是因为它的打法决定了它不可能快;它亏得多,是因为它的成本和研发投入还在爬坡。但这背后很多动作是有章法的,它不是在乱烧钱,而是踩着自己的节奏在走。如果你盯着那些表面的数字看,可能会觉得这个品牌“危险”,但真正要关注的,是它下一步怎么走:能不能继续扩大用户认知,能不能在成本管理上找到突破口。只要这两个点稳住,它就有机会走得更远。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拆下来,很多东西都挺正常的。极狐算是新能源车里的一个特例,它没走网红路线,但也没完全脱离竞争轨道。摸着石头过河吧,至少现在,河水还没漫到它头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